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近年来,市卫生健康委乐当配角,依法作为,积极担负起食品安全标准管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置等法定职责,全力为广大市民把好“入口关”,有效遏制了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跟踪管理标准,乐当食品安全“服务员”
研究制定食品安全标准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火墙,这项职责主要在国家、省卫生健康委层面。具体到市、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省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通俗地讲就是组织食品生产企业集中收集填报食品安全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集中讲解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标准的活动,以利更好地推动食品安全标准贯彻执行。
近几年,市卫生健康委在市市场监管局紧密配合下,努力当好食品安全标准管理的“服务员”,为全市食品产业发展服好务。
为摸清全市食品生产企业家底,2017年,原市卫生计生委联合原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标准执行情况和地方特色食品生产经营现状调查工作,初步掌握了全市500余家食品生产企业和近50家地方特色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标准现状,是《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我市首次开展的食品安全标准调查活动。
2018年,两部门联合开展了湖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湖北泡藕带》跟踪评价工作,通过组织我市范围内的6家泡藕带生产企业对《湖北泡藕带》地方标准填报意见、生产现场调查和采样检测验证,积极服务板块企业发展。2019年,市卫生健康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组织我市保健食品、膨化食品、蛋制品、调味品、特殊膳食等五大类食品生产企业,对所涉及的13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开展跟踪评价,目前该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优化服务,卫生健康部门一直在路上。2016年,我市卫生健康部门借助全省建设新一轮食品安全企业标准评标专家库的契机,广泛遴选人才,积极汇报推荐,金龙泉集团、湖北绿林酒业有限公司和市疾控中心的6名专家入库,入库专家数居全省各地市州前列,为我市开展企标评审赢得先机。通过入库专家带动,我市食品企业制定严于国标、地标企业标准的积极性稳步上升,截至目前全市食品生产企业企标备案数在全省排名靠前。
抓实风险监测,乐当食品安全“预报员”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一个舶来品,随着2009年6月1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在我国横空出世。它是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与修订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的需要制订计划,通过系统和持续地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及时通报的活动。其有别于监管部门甄别质量的监督抽检行为,也不同于第三方机构的质量服务行为,是独立于监管部门、为政府和有关食品监管部门提供系统性的食品风险因素大数据的监测活动,是食品安全的晴雨表。
为当好我市食品安全的“预报员”,市卫生健康委下足了工夫。
建体系。通过向上汇报争取,市疾控中心、京山市疾控中心、钟祥市疾控中心、沙洋县疾控中心被纳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定点技术机构。经考核认定,市疾控中心于2014年被省卫生健康委批准加挂“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湖北中心荆门分中心”牌子。全省共在县级疾控中心布点22个技术机构,荆门独占三席。
提能力。经过严格评审,市疾控中心重金属实验室于2017年被评定为“湖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重点实验室”,成为全省重金属领域的2个重点实验室之一,拥有检验检测仪器设备82台件,价值2000余万元,承担着荆门和全省大部分地区的食品重金属检测任务。
严监测。2018年,我市共完成食品化学污染物监测样本770份,监测项目包括食品中农药残留、抗生素残留、添加剂超标、重金属污染等107项,共获得监测参数4913项次,检出超标食品样本80份,监测合格率89.6%。在食品微生物污染监测方面,全市共对13类764份食品样本实施风险监测,从75份食品样本中检出致病菌,监测合格率90.2%。
重交流。2016年以来,全市4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构按年度编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报告白皮书》,分送市、县政府和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当好食品安全参谋。准确发现风险监测中的重要风险因素,并及时以专函通报市场监管、教育等部门是卫生健康部门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据了解,2016年以来,市卫生健康委共发出风险监测专函9份,有效推动了全市食品安全共建共治。
部门间的协商为构建基于风险分析的食品安全监管筑牢了基础。2019年6月28日,市卫生健康委协调市食安办召开我市首次食品安全风险会商会,食品中农药残留、抗生素残留、非法添加剂、重金属等化学污染和外卖配送餐等微生物污染问题,已引起食品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防范食品事故,乐当食品安全“消防员”
食源性疾病主要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疾病,通常具有感染性或中毒性。食品安全与否,食源性疾病总体发生率、暴发事件少是最直接的佐证。近年来,市卫生健康委做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两手抓,扼守住食品安全的底线。
2018年前,市卫生健康委在全市16家二级以下公立医院设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将医院接诊的因摄入食物引起呕吐、腹泻3次以上的病例纳入监测对象。对食源性疾病监测过程中发现2例以上有同源食物暴露的病例,监测哨点医院迅速报告属地疾控机构,由疾控机构启动前期调查;对不能排除暴发事件的,立即启动食源性疾病暴发应急处置预案,严防事件扩散蔓延。2019年开始,食源性疾病监测延伸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市一、二、三级公立医院全面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更加全面地掌握食源性疾病发病率,科学评估食品安全状态。
同时,为高效应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我市市、县两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分别依托市、县(市、区)疾控中心组建了6支食源性疾病流行学调查队(简称“流调队”),有效提高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据统计,2016年以来,全市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成功处置了“2016·8·8市直某机关食堂进餐人员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016·8·10城区某酒店进餐人员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018·10·5掇刀某酒店进餐人员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等多起食品安全事故,在守住食品安全底线中,打好了主动仗,赢得了主动权。(张爱华 蔡云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