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用一项项革故之举,一项项鼎新之措,贡献着荆门智慧,体现出荆门担当。
荆门,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楚人通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开放融合,革故鼎新,最终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今天的荆门人,以“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迈开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全新步伐。
改革催生发展动力
四十年物换星移,岁月如歌。改革推动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惠及着荆门这座新型城市。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荆门县,成立荆门市。自此,荆门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块头还是质量均踏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改革开放最早受益的中等城市。
同全国所有城市一样,我市在分享改革成果的同时,还打造了农耕文明摇篮、道家思想源头、健康养生福地、通用航空新城四张名片。
一个产业一座城。以荆门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为例,事实雄辩地证明,唯有改革和开放,才能让一个地方、一座城市插上腾飞的翅膀。
1984年7月23日至25日, 我市利用航空工业特飞所研制的AT型超轻农用飞机,在荆门西宝山首次飞播松、柏、槐树种子,迈出了央企融合地方发展的第一步。
1990年12月,由航空工业部特飞所与宏图飞机制造厂等8个单位联合研制成功浮空4型充氦气艇,填补中国航空领域一项空白,开启了在荆央企零部件供应的新模式。
2013年7月17日,航空工业特飞所研制的“海鸥300”轻型水陆两栖飞机,在漳河水上机场首飞成功。荆门研发,石家庄生产,研发生产分家。
通用航空产业的改革,为我市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夯实了坚实基础。2014年8月19日,全国首个通用航空综合体项目——荆门爱飞客镇合作建设在京签约。我市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实现了面向全国的大格局。
从农用飞机的使用到通用航空新城的建设,浓缩了改革的艰苦探索和荆门人的卓越探索,无不张扬着荆门在改革路上的全新探索。
1994年4月13日,市委召开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全市各地“拆关卡、轻税费、重扶持、同待遇”,切实放宽政策,优化服务,确保个体、私营经济超常规突破性发展。
2010年2月3日,全市召开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通过改革,市政府将设置市政府办公室和工作部门32个,另设置部门管理机构2个、直属事业单位7个,不再设置议事协调机构的实体性办事机构。
2011年6月20日,市召开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第六次代表大会。原“荆门市个体私营经济协会”更名为“荆门市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协会”。
……
改革永远在路上。一项项改革,为荆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一条又一条改革经验,成就着全国改革大合唱的荆门乐章。
农业供给侧改革叫响全国
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在我市召开现场会,推广我市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经验。
去年,国家发改委专门刊发了我市试点经验,介绍我市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做法。
农农结合增强农业成就感。坚持调结构、转方式、强效益,探索推广“一高三新”(高效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生态种养模式40多种70万亩,独创“香稻嘉鱼”种养模式,“稻田四周栽桂花,田间沟厢养鳖虾;全程不施一滴药,绿色有机效益高”,有机“香稻”、半野生鳖虾供不应求……农业,正在成为更加赚钱的产业。
农工结合增强农民获得感。立足“世界长寿之乡”品牌,大力发展长寿食品加工产业,建成钟祥农产品加工园和彭墩长寿食品产业园两个专业园区,培植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4家,配套建设各类种养基地110万亩,建立了12个主打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了农民就地就业。“家乡就业好处多,不用四处去奔波,白天就业能挣钱,晚上回家能团圆。”农民,正在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农旅结合增强农村幸福感。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探索推出村企共建的“彭墩样板”、能人带动的“湖山经验”、依势造景的“客店方向”等八大模式,打造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彭墩村、湖北民俗民艺第一村莫愁村、万紫千红植物园等知名乡村旅游景区,创建了18个省级旅游名村和休闲农业示范点,推进田园变游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农村,正在成为人人向往的地方。
农商结合增强农业安全感。2016年5月成功引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实现了钟祥市乡村三级网点全覆盖,将183个品类农产品纳入网销平台,创造了建设速度、开卖成交额、大米月销额“三个全国第一”,农业正在成为更有保障的行业。
三大变革激发澎湃动力
咬定“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我市正全力打造人才的洼地、创新的高地、创业的福地,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靶向施策播下“种子”!荆门史无前例出台支持现有企业发展系列新政,条条举措“真金白银”——
现有企业技改扩规,给予贷款贴息和设备购置补助、重资产建设支持、智能化改造奖励、首台套保费补贴、“隐形冠军”培育奖励、龙头企业培育奖励、精品名牌创建奖励、兼并重组奖励;
现有企业上市融资,设立后备企业培育奖励、上市挂牌融资奖励、发行债券(票据)奖励、股权投融资奖励、贷款担保奖励;
现有企业人才培育,给予人才引进补贴、项目资金支持、院士引进奖励、职业培训补助、学习深造补贴。
政策红利,燃烧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热情。
作为荆门工业的“领头羊”,荆门石化投资20亿元建设五大重点项目,每个项目均瞄准“高质量”:建设20万吨/年烷基化和15万吨/年硫酸装置,将实现国六油品质量升级;55万吨/年润滑油高压加氢装置建设,将推动润滑油质量升级。
福耀玻璃(湖北)有限公司投资5.6亿元,新增3条年产100万片汽车前挡风玻璃压制成型生产线,产能将由年产汽车玻璃300万套提升至年产600万套,相当于“再造一个新福耀”。
差什么引什么、弱什么补什么,荆门重新制定产业链招商行动计划,重新编制细分产业招商地图,制作“一对一、点对点”项目策划书,开展精准招商。
瞄准服务业短板,荆门建设国际内陆港和荆门保税物流中心,13家物流、电商、外贸企业签约入驻。锁定汉江港口新城,沙洋引入卓尔集团打造汉江最大集装箱码头;投资15亿元的泰富重装生产基地、投资60亿元的华中沙洋能源储配运输综合保障基地,带动凯菱空调、首创环保装备、人民泵业、能富发动机等一批装备制造项目落户。
“一手抓大项目,一手抓小项目;一手抓工业项目,一手抓现代农业和服务业项目;一手抓招商引资项目,一手抓技改扩规项目。”市招商局局长姜云介绍,今年新签约航特汽车底盘、新宙邦动力电池电解液等187个项目,投资总额655.6亿元,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项目93个。
政府是环境的创造者,企业是财富的创造者。“荆门发展依靠谁”“营造良好环境我们怎么干”?一场场思想大讨论席卷荆门,引发全市党员干部反思:作风大转变,我该怎么办?
“聚焦突出问题,逐项列出清单。”市行政审批局局长江火志说,聚焦自身19个作风问题,政务服务大厅100余名工作人员作出整改承诺,并制成桌牌摆放窗口,接受群众监督。
持续加压,铁面问责。市、县两级暗访组开始行动,市委书记网络专属版、“市民问政”电视专栏推出,24小时受理群众投诉。
每一项“刮骨疗毒”式的措施出台,无不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惟改革者进,乘着改革的骀荡东风,荆门人民一定会创造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记者 姚桂林 胡晓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