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沿着公路走进曹武镇曹场村,设计独特的鹅卵石围边公路、文化墙清雅美观、村民们在冬日的暖阳下唠着嗑儿,乐呵呵地看着小孩子们嬉闹,有的老人手里拎着当天的报纸,边看边念叨给旁边的人听……
美丽乡村曹场就这样如诗如画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美丽乡村颜值高
从村口一路走来,粉墙黛瓦的屋舍外银杏金黄,一幢幢别致的农家小院被周边的绿树掩映着,一幅幅美丽乡村的“高颜值”画卷映入眼帘。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该村对村庄进行大面积绿化美化,对每家每户房屋外观进行粉饰,栽植树木2000多株,铺就草地2000多平方米。并将综合文体站与曹场村村委会和曹场社区居委会整合在一起建设,盖起来一栋2000平方米办公楼,配套建设了一片8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
“以前村民最大的娱乐就是打麻将、看电视,现在村子里有了文化广场,有了活动的去处,不仅可以唱歌跳舞,还能锻炼身体。真正把村民从麻将桌上请到了健身场上。”领舞的村民王琼英说,“我们村广场建的大、视频播放设备齐全,附近村的姐妹们经常过来一起娱乐。”
在一座木质休闲凉亭旁边,原来废弃的老屋被户主主动让了出来,村里按照修旧如旧、仿古淳朴的原则,改造成一座灰瓦白墙红梁的村史馆。这里摆放的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历史,每一幅图片都记录了村庄发展的进程,更展现了当代曹场村人的风采。
“这里摆放的旧式农具、生活用具都是由村里的人自愿捐赠。村史馆不仅能让年轻人了解过去,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且让我们这些老人能感受到家乡的气息,乡愁的味道,留住一个美好的记忆。”该村支部书记王末年介绍。
村民共治民风淳
美丽乡村不仅要有颜值,也要有“气质”。曹场村建立健全村规明约,不断提升村民自治水平,用制度化的形式引导村民主动转变思想观念。并结合全村实际,编写了村民易于接受、理解的移风易俗“三字经”,引导村民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文明素养。
村规民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更融进了村民的心里。“过去,每个人都不愿意吃一点亏,只想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现在受村规民约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家的思想觉悟提高了,遇到事情学会各退让一步,没有红过脸吵过架,邻里关系更加和睦。”谈起村子的变化,89岁高龄的老党员胡爷爷很是感慨。
值得一提的是,该村将积分制管理与村民自治相结合,按照分类定标、分层积分、分时考评的原则,将村民关心的环境治理、精准扶贫、移风易俗等事项纳入积分范畴,通过入户走访、居民反馈、听取意见等方式进行赋分,使每一分都有出处,最后由网格员将积分录入管理系统。变干部“唱独角戏”为全体村民“跳集体舞”,转看不见的说教为看得见的积分。
“扫地2分,除草5分,义务献血30分,创新创业50分,大家都比着呢,积极性高的很,村民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管理者,积分榜成了村里评先表模的‘衡量尺’。”王末年说。
移风易俗风气新
“以前大家讲排场,好面子,红白喜事都要跟风大办,费时又费力,不仅助长了铺张浪费之风,还让办酒的、吃酒的都不堪重负。现在提倡移风易俗,刹住了这股‘歪风’,这次回家,人情往来减少,感觉轻松多了。”家住京山市区的曹场村人王四海在老家度过了一个轻松的周末。
文明的乡风,是乡村振兴之魂。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曹场村着眼细微,从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红白喜事、村民关心的生活小事入手,树新规、易旧俗、育新风,采取“图说”方式,将移风易俗与文明村创建、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建设了一批以“和谐曹场”、“中华美德”、“孝廉文化”、“农耕文化”等为主题的文化墙,使移风易俗家喻户晓,人人明白。通过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入户做工作,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新风尚。
“我们以每月党员主题活动日为契机,邀请村中威望高、责任心强、有经验、热心肠的老党员担任义务‘宣传员’为村民宣讲婚丧喜庆事宜的操办流程和详细的规定,通过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方式,引导村民崇尚科学、抵制封建迷信,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末年自豪地说。
见贤思齐,一个好人就是一个标杆,一面旗帜。该村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勤劳致富、尊老爱幼等文明户评比活动,积极选树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引领群众“追星争优”,让淳朴文明新风吹遍秀美乡村。(王映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