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1”的多个得数——盘点2016年畜牧兽医工作

2020年11月06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2017/1/3

 “1+1”是最难的数学题。而在畜牧工作中,发展种业、养殖污染综合治理、疫病防治都是畜牧业发展的难题。

“1+1”也是最简单的数学题。2016年我市畜牧兽医系统给“1+1”赋予了不同的含义,通过简单的方式让“1+1”有了多个得数,解决了畜牧业发展中的难题。

“1+1>2”种业发展异军突起,供给侧改革成效惊人

2016年梅雨期的强降雨严重影响了我市畜牧业的发展,不少养殖场被淹,大批生猪、蛋鸡死亡……

本应该是减法的局面,却被市畜牧兽医局转危为机,出现了“1+1>2”的结果。

在抗灾复产重建中,市畜牧兽医局紧急制定了《灾后畜牧业恢复生产增产增效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在救灾复产的同时实行供给侧改革,改变单一养殖模式,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很快,专家到了一线,技术指导在一线,药品种源都在一线……

受调整的影响,不少牛羊养殖大户与受灾农户签订单,补种青贮玉米增收减损。

“为了把损失补回来,我跟周边的农户签订了600亩的青贮玉米订单。”汉江牛业总经理刘波说,对养殖场来说,使用青贮玉米不仅可以降低饲料成本,解决饲料不足的问题,还能促进周边农民增收。

各种复产措施的推行,促使我市畜牧养殖结构发生了变化,草食性动物养殖规模日渐扩大。                     

截至年底,全市牛存栏25.6万头,同比增长5.22%,羊存栏49.92万只,同比增长5.16%。发展青贮玉米、饲用油菜连片种植1.7万亩,发展人工种草1.2万亩。全市创建种养结合的美丽生态牧场 12个。新建规模养殖场79个,生产环境和流程更加优化,智慧畜牧业、互联网+畜牧业等新业态逐渐形成。钟祥市更被评为全省畜牧强县。

发展养殖业最难得不是养,而是有特有品种,只有掌握了种源,才能更好地掌握市场。

经过20年的努力,10月28日,神地公司荆门黑羽绿壳蛋鸡入选国家家禽遗传资源目录鉴定,通过农业部专家组现场评审,实现了我市畜禽遗传资源目录零的突破。

这一天,荆门人可以自豪地说,荆门有了自己的蛋鸡品种。

不仅蛋鸡种源上有了突破性发展,生猪、肉牛的种源也发展起来了。今年,湖北龙王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通过了农业部专家复审。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中国农谷基地在金农谷公司挂牌。并创建了全国最大的地中海奶水牛繁育基地、华中地区唯一的原种西门塔尔牛繁育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原种安格斯牛繁育基地。预计到2020年,荆门西门塔尔、安格斯、地中海“三头牛”繁育中心基础母牛可达到4万头,辐射带动华中地区母牛品种改良50万头。

“1+1=0”发酵、种植,粪污被吃光光

今年,采用室外发酵床粪污处理模式的京山中王关良种猪场火了,不少养殖户慕名前去参观。

1个养猪场配套建1个室外发酵床粪污处理车间,达到养殖粪污零排放的方法,被称为“1+1=0”粪污处理模式。

在养殖污染物处理上,市畜牧兽医局采取的是“零容忍”的态度。

今年我市在推广各种综合处理模式的同时,严格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三区”,要求2017年关停禁养区规模养殖场,2018年底前,限养区内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完善环保设施,以此倒逼畜禽养殖从“低小散”向规模化、生态化转型。

同时要求,从2016年起,新建养殖场须按照“0.2亩耕地/1头猪当量或0.1亩设施菜地/1头猪当量”等标准配套消纳面积,就近结合、就地利用。对消纳面积不足、年出栏大于1000头的规模养猪场,采用粪污分散收集、统一处理、综合利用或污水深度处理回用。推广产业融合模式。因地制宜推广“牛-菇-稻”、“猪-沼-菜(果、林)”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畜牧业与种植业、林果业、旅游休闲等产业融合。到2020年,全市畜牧业生态循环发展方式将全面确立,种养结合机制协调高效,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形态基本形成,全市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化率达到100%,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此外,市畜牧兽医局还继续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示范创建,从源头有效控制污染物总量。今年以来共创建部级养殖示范场2个,省级示范场7个、市县级示范场133个,完成年初目标任务的178%,全市标准化养殖场达到734个。申报实施节能减排综合示范项目改造养殖场58个。

“1+1=2”源头、节点监管,让每一口“肉”都安全

让市民吃的安心、放心,一直是畜牧部门所追求的。今年市畜牧兽医局采取节点管理,每一个节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保证了畜产品安全。

6月1日起,畜牧兽医部门要求动物产品须经全市动物产地检疫申报点现场检疫核发合格证后才可进入市场,查证验物可实现全程记录、网络核查。从源头上杜绝了伪造检疫证明和过去手工填写不规范的问题,促进动物检疫规范化。今年全市产地检疫申报受理率和检疫出证率100%,完成产地检疫生猪212.64万头、牛羊17.44万只、家禽287.85万羽。

市畜牧兽医局积极对接“国家兽药产品经营进销存系统”,在沙洋创新建立了全省第一家县级兽药集中采购平台。依托这个平台,率先探索了兽药二维码管理模式,解决了兽药等养殖投入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打造了定点和移动互补的实时监测管理系统,实现“瘦肉精”监测数据即时传输、实时监测,并以京山县为试点,依托联网手持检测仪等,打造了由养殖场、动检申报点、屠宰企业等共150个单元组成的“瘦肉精”和抗生素使用移动监测系统,实现了便捷实时监测。今年以来,全市送检农业部、省的样品“瘦肉精”监测合格率100%。

不仅如此,我市还全面建成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网络,全市共有52个收集点、4个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打通了因病死亡畜禽的规范化处理“通道”,实现了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规范监管和全收集、全处理、全履盖。截至目前,全市无害化处理病死猪15.05万头,同比增176.1%。特别是在洪灾后,全市共打捞、收集、无害化处理生猪8.49万头、家禽60.98万只,确保了大灾之后公共卫生安全。京山县更是获全省首批畜产品质量安全“优胜单位”,得分居全省第一。(记者彭文洁 通讯员万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