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市社会管理和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推出的“智慧荆门E点通”手机APP正式上线。只要市民手机上装有该应用软件,除享受各种便民服务外,还可通过该软件上报身边的社会管理、城市管理问题,并能查看处理结果和反馈意见,还能获得相应奖励。
继实现城乡社区网格化社会管理全覆盖,采取集约建设模式将网格化社会管理和数字化城市管理集中到一个平台上运行以来,该中心此次推出的手机APP打通了内外网,使普通公众也可参与到社会管理与城市管理中来,打造了全民社管、全民城管的新格局。
资源信息共享,精确高效共管
为全面提升社会管理和城市管理水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个平台、两大系统”(一个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网格化社会管理和数字化城市管理两大系统)的总体构想,按照“顶层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了以“四管两心”(即社会管理、城市管理、治安管理、交通管理及监督中心、指挥中心)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系统项目建设方案。
2012年9月底以来,我市逐步建成了覆盖城乡的网格化社会管理系统;通过基础数据建设、信息采集、配备视频监控设备及GPS定位系统等,建成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完成了公安、工商、民政、人社、教育、卫计、规划、房产等八个部门与中心的数据交换对接,实现了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打通了内外网,通过市民互动网站、开发移动终端应用软件,方便市民参与社会管理和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与“社会管理”双管齐下
虽然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已经建成数字城管信息系统,但像我市这样将网格化社会管理与数字化城市管理融为一体的做法,在国内还是首创。
城市管理与社会管理都是实现城市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两者采用的实施架构不同,管理的方式也不同,但终极目标都是以信息化手段服务于城市与居民。“城市管理”与“社会管理”双管齐下,成为破题的关键。
在我市,城市管理系统以监督指挥中心为主,采用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社会管理系统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在满足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将管理内容延伸至社区。无论是人口服务管理、实有房屋管理、社会矛盾纠纷调处、社会治安防控,还是重点人群管控与特殊人群服务等,都可通过众多政府部门,共同对城市进行协同管理,并最终实现为城市居民提供综合服务的目标。
大数据库为管理带来高效率
在荆门,所有城市物化设施,如路桥、房屋、景观,乃至每棵树,都有身份编码,分门别类编码后,对应权属单位。“部件编码后,如果出现事件,比如下水道井盖缺失,巡查员发现上报,指挥中心将信息转达相关部门,维修人员出动解决,这个流程规定不能超过4小时。”该中心办公室主任刘晓华告诉记者。网格化社会管理与数字化城市管理两套平台的融合,以及三维展示系统的运用,能在几分钟内以房找人或以人找房。
“目前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共普查城市管理部件20余万件,网格化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已对人口信息、房屋信息、地物组织信息等全部采集入库,并共享真三维地图信息。”该中心社会管理指挥协调科科长高伟介绍。
数字化城市管理有效解决了城市管理中“政府失灵”的问题,建立了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强化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几年来,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共立案处理各类城市管理问题18万多件,集中解决了一大批陈年欠账,使城市面貌大大改观。通过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和管理资源,也减少了城市部件丢失和损坏以及由此造成的资源浪费。
网格化社会管理和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相互配合、高效共管,保障了人口、房屋信息的常态化更新,社情民意、矛盾纠纷的及时化解,促使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大幅下降,大量的社会矛盾在基层得到有效化解。通过网格化管理模式,重新梳理了政府部门的管理流程,克服了以往信息滞后、职能交叉、管理粗放等难题,实现了长效综合管理。
数年来的建设与发展,为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初步构建了一个大数据库,为市民方便快捷地办理各项手续提供了可能性,网格化管理对各类社会管理事件的快速反应和解决也有效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该项目投入运行数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市“四管两心”的建设模式已先后三次(多次)在全国性行业大会上做经验介绍,北京、广州、山东、吉林等省市的城市多次就该项目来我市参观考察。2016年1月,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项目还被国家住建部授予“2015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记者 周围 通讯员 曾圣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