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退休”的水泵 ——从陈世炎的水泵看京山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2020年11月05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2018/12/24

【阅读提示】京山市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后,刘畈水库灌区的基础设施改善了,管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民们能及时方便地用上水,原来家里必备的水泵和水管闲置了起来。

进入冬季,京山市三阳镇三道河村1组村民陈世炎闲了起来。这几天他把家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清出了好些东西。清到水泵和管子时,他有些不舍。

“丢了可惜,放着又用不上。”陈世炎笑着说,以前种田到处抽水,现在渠道里水足得很,水泵没了用武之地。

陈世炎所住的三道河村是山岗地,下雨时山上的水留不住,干旱时下面的水很难抽上来,唯一能用的就是刘畈水库的水。

2012年前,陈世炎种了10亩田,每到用水时,他就和周边村民一样到渠道边守水。“那时候用水都是抢的,放水时,大家都到田里盯着。”陈世炎说。

为了水,上下游村民们矛盾不断。遇上干旱,大家就拖着水泵和管子到处抽水。陈世炎还记得当时的场景:一个小水洼沿着岸边放着一圈水泵,连接的水管如盘根错节的树根,从水洼向上延伸。田离得近的,水管直接接到田里;离得远的,还要在拖拉机里铺上塑料布,用拖拉机运水。不仅地上的水管多如麻绳,天上接的电线也如蜘蛛网一般。

“当时水泵可金贵了,家家户户都有,用水高峰期来临之前每家每户都对水泵进行检修,就怕用的时候出故障。”陈世炎说,当时水泵是种田的必备工具。

水不够,收成就不好,那时的陈世炎巴不得一年种3季,田埂上、坡地上都不放过。

2012年,陈世炎一咬牙把周边的130亩田都流转了。田多了水也要得多了,但是他却意外地发现,用水没那么难了。这140亩田基本上分布在京山市刘畈水库支渠的一侧。

“140亩都我的,我可以调节怎么用。”陈世炎说,虽然140亩田的用水总量没变,可是不用跟上下游的人抢水,减少了很多麻烦。

虽然情况有所好转,但是一些问题仍然存在。老化的渠道漏水非常严重,140亩田需要放水1周以上。有时候田还没灌好,放水时间就到了。

为了让140亩田能喝足水,陈世炎每隔几十亩就挖一个小水洼,除了平时能存一些雨水,水渠放水时,还能用水泵抽一些水屯在水洼里。

对当时的陈世炎来说,水泵就是种田的好帮手。水是勉强够用了,可是水费却居高不下,不算水泵、水管和电费,仅缴纳的水费平均下来一亩田也在30元以上。

成本高,逼着陈世炎努力赚钱。每到冬季,他会在一部分田里种上小麦,让另一部分田休耕。

2017年,京山市刘畈水库灌区被纳入全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首批试点。

一场关于水的改革在陈世炎身边开始了。

京山市选择了刘畈水库灌区上游的三王城村、三道河村、团林村作为首批试点区域,3个试点村涉及农户1500户,灌溉面积1.5万亩。

在广泛摸底后,三阳镇以镇为单位建立了三阳镇用水者协会,并以村为单位建立了农民用水者分会,建了一张三阳镇农民用水管理网。

“用水者协会的成立彻底改变了农业用水的管理模式。”三道河村村支部书记夏孔中对记者说,以前农民需要用水,都是找村干部登记,再由村里统一上报到镇里,镇里再跟当地水管站沟通,然后等水库放水。改革后,由农民用水者分会上报数据,再由用水者协会协调水库,流程简化了,水放得更方便了。

三阳镇用水者协会会长马年波介绍,改革后,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管理权都移交给农民用水者协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受益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明确管护责任,落实管护经费。陈世炎就是自家田附近支渠的管理员。

除了明确权责,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让人眼前一亮。“你看这都是今年新修的。”陈世炎指着自己管护的水渠对记者说。

“我们将争取的国家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放在三阳镇,拿出部分项目资金完善配套灌区内的沟渠,安装计量设施,实现了斗口计量。”京山市水务局副局长王耀斌说,传统的用水计量是采用支渠口计量的方式。这种计量方法把从支渠口到田间这段距离渠道损失的水分摊到田块,由农民承担。用水计量点下移到斗口后,田间安装计量设备,农民用多少水一目了然,节约了水量和水费,提高了用水效率。

今年,陈世炎的140亩田仅用了3天就全部灌足了水。“今年水用得精细多了。”陈世炎说,按目前核算结果,他的水费平均一亩田下降了6—7元,而且用水总量比过去节省了1/5。

渠道修好了,计量精确了,价格合理了,管理明晰了……陈世炎觉得种田越来越有奔头。

目前,京山市刘畈水库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已达6.3万亩,三阳镇、宋河镇、罗店镇的改革任务已经完成,组建了2个农民用水者协会和25个分会,落实了水权分配,颁发了水权证,实行了协商定价。今年,京山市还启动了惠亭水库灌区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这下不仅陈世炎家的水泵和水管要退休了,刘畈水库灌区和惠亭水库灌区农民家里的水泵也要退休了!( 彭文洁 周小丹  兰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