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生态立市,荆门与“绿色”深度融合

2020年11月06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2016/5/30

有一种竹子,最初5年里,它总是向地下生根,根系可伸展出几公里,地面上几乎看不到有什么变化。第6年雨季来临时,竹子终于钻出地面,之后就像被施了魔法般以每天近2米的速度生长,一直长到30米高。试想,如果没有长时间的根系培养,哪来日后的快速成长?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是这个道理。

年初,市委、市政府作出“生态立市”的决定,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基本路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总体生态环境质量,下足绿色功夫,做好低碳文章,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融合,力争到2020年建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这一重大战略的确立,就是一个培养“根系”的过程。建设“绿色荆门”,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市广大干部破除“急功近利”的心态、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

荆门的城市底色,是浓厚的重化工。化工、建材等产业集中了我市三分之二的企业和资产,这些企业在为荆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使得生态负荷日趋加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84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各类新老污染、点源面源污染呈交织叠加之势,特别是大气污染形势严峻。楼房越来越高,马路越来越宽,人民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可是,水质下降、土壤污染让人揪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并列为五大发展新理念。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绿色决定生死”。中央和省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让荆门看到了自身难得的生态比较优势和发展机遇,也下定了生态立市的决心。

荆门生态资源丰富,自然环境良好,但发展方式粗放、整体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立市如何立、怎样立?答案很清楚,那就是树立全域生态理念、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绿色”深度融合。

首先,要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等4个方面,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实现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经济绿色化程度大幅提高。到2020年,绿色产业占GDP比重不低于6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15%;打造全国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全国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

其次,要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湿地保护工程、土壤和矿山修复工程等“十大工程”,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环境安全得到保障。到2020年,荆门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5%;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85%,不发生严重污染天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乡镇、村均不低于60%。

同时,要倡导普及绿色健康生活方式,让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成为风尚。到2020年,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5%;城区公共交通工具中新能源汽车比例达95%,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70%。

在荆门,“绿色”的概念无处不在。近年来,我市共投入资金80多亿元,新造林5.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2.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5平方米。目前,荆门市区公园绿地总面积达1858公顷,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市民出门500米有公园绿地的目标。

生态立市战略,对全市广大干部来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生态荆门建设着眼长远的可持续发展,非一日之功,不可能速成。对那些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干部,其任期之内,人们看到的可能只是他眼前的“成绩”并不突出。这就需要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促进科学发展、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才能促使各级干部改变唯GDP的观念,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任”的正确政绩观,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切实得到加强。

机遇与挑战并存。荆门,开始了独具特色的探索——走生态立市、可持续发展之路,抢筑后工业时代先发优势。在这一探索中,需要摒弃的是“急功近利”的思想,需要树立的是“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因为,站在前人肩膀上,“今天”才能比“昨天”走得更高更远。

记者 严东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