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荆门市漳河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解读之五

2020年11月06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2016/7/26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将新区全域划分为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优化开发区域。

根据漳河新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划分湿地公园、自然风景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区、重要生态公益林等5种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类型。

坚持“经济发展、水库清澈”为政底线,严格执行漳河水库“三圈”保护规划,科学划分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三大空间”,加大水源地天然林、公益林保护力度,加强漳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巩固漳河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地位,确保城区饮用水源安全。

着力加强环境保护

加强水污染治理。推进漳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全面关停库区周边及沿线水系畜禽养殖企业,确保饮用水源安全。集中对库区周边排污企业进行治理,清理饮用水源地的承包养殖、网箱养鱼和拦汊养鱼。推进漳河镇、海慧沟、安团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整治城市黑臭水体,确保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达到82%,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加强控制粉尘污染与可吸入颗粒物、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发展绿色交通、建设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等环保措施,确保空气环境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到90%。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积极推进公交车实行“油改气”,提高清洁能源车辆使用比重,控制移动源污染。坚持“抑尘、控车、禁烧、提标、增绿”多管齐下,严格控制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建设覆盖全部行政村和社区的垃圾收运系统。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调整皂当公路以南及漳河库区周边20个村的农业种植模式。关停辖区所有煤矿、煤场、沙场,加快修复杨家冲、阴山等矿山采煤沉陷区,建设矿山公园、工业观光园等主题公园,保持和重塑土壤活性。

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统筹推进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完善城乡生活固体废弃物收转运系统,不断扩大镇(街道)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覆盖面,鼓励跨区域合作处理处置固体废弃物。实施固体废弃物运转设施技术改造,提高危险废物环境无害化处置水平。

大力推进能源资源节约

节约能源。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鼓励利用余热蒸汽和天然气资源。农村地区推广新能源,发展沼气和秸秆气化技术。着力构建现代能源生产和利用体系。

节约水资源。通过产业调整和科技进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新型灌溉技术和耕作方式,发展节水型农业和生态农业;结合污水处理和面源污染治理,因地制宜建设中水回用和雨洪资源利用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逐步对现有高耗水器具进行改造,提高节水器具使用率。

节约土地资源。大力推广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动全域土地开发整理,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实施土地增减挂钩,落实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双重保护。发挥城市规划对城镇建设的管理和引导作用,注重存量建设用地的内部挖潜,适当提高城区土地开发强度。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建立完善漳河水库生态补偿机制。纵向生态补偿,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加快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建设、农村沼气、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管护等项目。加快出台市级层面税收减免政策,鼓励新区发展高科技产业、资源节约型产业及生态农业。横向生态补偿,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改善、谁得益”的原则,率先开展生态协同建设和环境联防联治。积极推进襄阳—荆门—宜昌跨流域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生态补偿目标、补偿标准和补偿对象,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合力治理漳河水库水污染,建立跨界水质监测和生态治理监控平台,建成江汉平原地区生态补偿先行示范区。

推行生态保护市场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制定推进节能量交易管理办法;推行碳排放交易权制度,建设区域碳交易平台;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和交易中心;加快水权交易试点,培育和规范水权市场。

健全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加大生态较为脆弱又没有纳入国家、省级生态公益林的林地保护力度,提高财政补偿标准。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饮用水源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邓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