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同样都是42.195公里,赛道、安保、医疗等也基本大同小异。甚至有人调侃,连获奖选手都一样,都是那几个非洲面孔。举全市之力举办“荆马”,如何才能不“泯然众人”?荆门给出的答案是:把“一样”变成“不一样”。
不一样的服务,做全国最好的接待
在筹备之初,荆门就提出,做全国最好的接待服务。以每一位参赛选手的体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办赛的每一个细节,致力于为选手提供精细、精准的服务。
万名选手齐聚荆门,最先考验的就是一座城市的接待能力。赛前,组委会分3次向选手发出1.5万条订房提示短信,并逐一电话核实核准,确保每一个运动员都有地方住,并且住得舒适。
荆门尚未通高铁,考虑到外地跑友可能遇到的交通不便,组委会特地安排34辆大客异地接驳车,赛前分赴武汉、宜昌、荆州等地的飞机场和火车站免费接站,打通相聚“荆楚门户”的最后百里路。如此这般远距离长途免费接驳参赛运动员,在国内尚属首次,此举获得不少跑友的“点赞”。
比赛当天,近千辆城区的士共同打出“‘荆马’雷锋车,选手免费”的牌子,穿梭于选手住地与起终点,为选手往来提供最便捷的服务。220辆摆渡巴士循环接驳,让住地离赛场不再遥远。
从5月2日早晨7点30分发枪起跑,到下午1点半关门,整个赛事也就6个小时。但是,环卫工人从当天零点就开始清洗路面;志愿者、医保和安保人员等凌晨3点就起床,分赴各个服务站点。“补给点饮用水的摆放位置、志愿者递水的位置这些细节都进行过培训。”来自荆楚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的志愿者利迎说。
一个个细致入微的考虑,是为了让各地跑友全身心地投入比赛、体验比赛、享受比赛。全过程的精细服务,让跑友们感受到了他乡如故乡的温暖。
不一样的活动,展示荆门文化
“打开一扇门,相逢一家人,荆山楚水几千年,我们一脉根连根。”5月2日比赛当天,市艺术剧院的45名演员早早来到比赛现场。8点30分当马拉松第一方队接近现场时,他们用艺术的形式在赛道沿线展示了荆门特色文化。其中最具荆门特色的,当属现代花鼓戏 “长湖三部曲”。
《荷花洲头》《闹龙舟》《十二月等郎》都是反映我市农村地方题材的现代戏,其中《十二月等郎》先后荣获全国第十二届文华大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优秀剧目奖,并在“八艺节”上公演,受到戏曲界专家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荆门正在打造江汉平原中心城市,起源并流行于江汉平原的花鼓戏也别具特色。其唱腔悠扬、甜美、悦耳,表演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湖乡生活和湖乡风貌,又具有浓郁的汉族民间生活气息,向外地选手展示了别具一格的荆楚文化。
本次赛事立足荆门历史文化,将“农耕文明摇篮、道家思想源头、健康养生福地、通用航空新城”四大文化品牌融入赛事推介宣传全过程,将荆门城市精神、文化定位、山水特色及赛事宣传口号结合起来,实现了马拉松运动与地方特色文化的有机融合。
我市还在赛道沿线布置了戏曲、武术、腰鼓、秧歌、健美操、太极拳表演等16个具有荆门特色的群众文化展演,为跑友们呈现了一场兼具竞技性与人文性的体育文化盛宴。
1.5万人参赛,但跑友们看到的绝不仅仅是这1.5万人,而是一座城。国际马拉松赛,再一次点燃了荆门人民的热情。
不一样的氛围,全城都跑起来
最能体现的是,荆门市民参赛的热情空前高涨。迷你乐跑报名人数达9100人后,组委会从“安全第一、适度规模”的原则出发,关闭了报名之门。然而,这之还有近万人要求报名。赛事在新浪网、湖北经视和荆门电视台进行了三个半小时的全程直播,几十万市民收看了赛事直播。
赛前,我市组织迎“荆马”万人长跑活动,为赛事宣传造势,吸引了市直机关,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各大中专院校共105个单位近万人参加。举办了百人书画千人涂鸦荆门少儿迎‘荆马’活动,吸引近1200名学生参加,用书画创作的形式迎“荆马”。开展“荆马 微笑之星”评选,动员市民当好东道主,笑迎八方宾朋。
赛中,沿途数万名群众观看比赛,一声声加油、呐喊、鼓励,成了不少选手们坚持下去的动力;他们在现场与跑友分享马拉松比赛带来的快乐。
整个赛事筹备期间,我市通过坚持以参赛选手为中心,倾力打造“文化、亲情、绿色、全民、安全”的马拉松品牌,在国内众多的马拉松赛事中得以独具一格。(记者 杨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