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遇上了连绵的漫长雨季,兴山县高桥乡大槽村。村里每家每户都是黄墙黛瓦、庭院整洁,云雾环绕的山村如诗如画。
沿着一条蜿蜒的村道,两旁修整一新的民居映入眼帘。民居上挂着的牌匾上写着:遇见远山、十里春风、悠然居……“这是我们村农家乐和民宿的名字。”村党支部书记董蓓蕾告诉记者。
得益于县里谋划建设的生态旅游扶贫廊道,不仅解决了制约大槽村发展的交通问题,也盘活了沿线的旅游资源,让原本无人问津的小山村焕发新机。董蓓蕾告诉记者,去年村里接待游客2.5万人次,而今年已经突破了3万人次。乡村旅游还带动了100多户农户的农产品销售,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这真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大槽村山大人稀,186户人家分散在19.2平方公里的深山之中,过去交通落后、产业零散规模小,全村80%的农户是贫困户。
2017年,兴山县委、县政府在大槽高标准谋划建设大槽生态旅游扶贫廊道建设,县委书记汪小波亲自任指挥长,集中人力、物力,统筹推进廊道建设,从单点扶贫到一线串珠,实现产业、村貌、民风、理念、扶贫安置手段等全面转变,加速大槽脱贫进程。“13年,我们看中大槽三组的气候、海拔,决定到大槽发展蓝莓种植,那时候三组还没通硬化路,我们自己搞挖机修了几公里的便道上山来创业,后来几年有过无数次放弃的念头,硬着头皮坚持到17年,看着连通昭君、高桥两镇3村的20公里旅游公路在廊道上修建起来,我们才又燃气了发展信心”大槽蓝莓基地的负责人王婧回忆起自己艰辛的创业之路,不禁感慨万千。“我们原本的主业是发展蓝莓,廊道打通后,村里又借助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修复了战壕遗迹、整修了天池水库,还帮助我们基地进行了提档升级,在基地上新修了森林木屋,我们也逐渐将发展方向转移到休闲采摘、乡村旅游,今年已经有近40个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到大槽来开展主题活动,我这里已经接待游客近5000人了”。
大槽村大多是干打垒土坯房,很多房屋年久失修,朽坏严重,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也影响村庄面貌,为了提升大槽整体面貌,特邀中南设计院专家,结合本土农耕文化,统一规划设计,投资187万对全村120户土坯房进行荆楚派风貌改造,体现了农耕特色,保留了乡土气息,让大槽村民居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2018年,大槽村的帮扶单位宜昌建投集团就地取材,改造一组一户旧民居建成槽舂山房,在保留大槽传统民居特色基础上,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一经建成就迅速成为宜昌市热门网红打卡点,成为大槽乡村旅游的“新名片”。
随着蓝莓基地、槽舂山房名气越来越响,村里也动起了带动老百姓发展乡村旅游的念头,决定发展旅游之初,为消除村民顾虑,董蓓蕾出资近15万元,带头改民宿、开农家乐、种特色菜,还免费为村民提供花卉、蔬菜苗。他用实际行动引导村民将农房改建后发展农家乐和民宿,成为致富增收、带动农产品销售的新渠道。魏正才、谭明风夫妻俩的“十里春风”,是村里最早的农家乐之一。他们之前在家里种过烟叶,外出做过工、卖过药材。2018年,见村里蓝莓基地、贺龙战壕、槽舂山房等景点吸引的游客越来越多,夫妻俩商量后,回村里开起了农家乐。“以前村里没有旅游资源,很少有游客来,我们也从没想过会回家开起农家乐!”魏正才笑呵呵地告诉记者,现在路通了,游客也多了,去年光农家乐的收入就有3万元。虽然年初的疫情影响了生意,但却没有影响魏正才夫妻俩想发展的劲头。今年3月,他们将家里空闲的4间房改造成了客房,又做起了民宿。“今年最多一天接待了40多人吃饭,客房也订满了,5月份一个月就收入了两万多元!”村民吴述新、姜从枝两口子的家离蓝莓基地不远,平时他们就在蓝莓基地务工。去年,见来蓝莓基地的游客越来越多,夫妻俩也盘算着把家里改成民宿增加收入。去年底,他们将家里的4间房改成了3间客房和一间包房。“民宿改造投入了十几万元,但是村里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以奖代补了4.8万元。”“搞民宿之前,村里就特别强调了搞这个要有接待能力,服务要好,卫生也不能马虎。”吴述新说,“我们今年开始试营业后,常有来蓝莓基地玩的游客到我们家吃饭、住宿,村干部也常来教我们该怎么做好服务。”
如今,大槽村已经有了9家民宿和13家农家乐,村民依托“民宿+特产+旅游”模式,依托生态旅游扶贫廊道带来的客流,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小康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通讯员 邹远景 乔长娇)
【纠错】编辑:admin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