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表彰大会激发全市各部门重振动力 推动武汉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0年11月09日 10阅读 来源:长江日报 2020年9月23日

中国信科-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天线生产线上工人们在争分夺秒装配元器件。

9月10日,由联想武汉产业基地制造的“MOTO刀锋”5G折叠屏手机下线。

7月29日,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武汉发布“岚图”汽车品牌战略,首款概念车VOYAH i-Land全球首发。

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以“一事联办”为抓手推进“五减”“五通”,平均精简材料20%、平均压缩办理时限30%。

22日,武汉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大会精神鼓舞人心。全市各部门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加快疫后经济重振,“我们要将伟大抗疫精神转化为推动疫后经济重振的动力,冲刺三季度、决战四季度,力争实现全年稳定增长,努力推动武汉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工业经济重要指标率先转正

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

“工业经济重振,力争下好经济重启‘先手棋’,打好惠企政策‘组合拳’,当好服务企业‘店小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表示,武汉工业经济战线逆势搏杀,着力推进复工复产,3月份以来,工业经济主要指标降幅逐月收窄,自7月当月起,规上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投资增速双双持续转正。

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助力经济提质增效。今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制定并推动出台《武汉市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方案》,推动组建武汉数字经济发展委员会,加快5大数字新基建、7大数字新产业、3大数字新融合。累计建成5G站点超过2万个,实现全市三环内高质量连续覆盖和新城区重点覆盖,5G宏站建设密度和每10万人拥有宏站数量两项关键指标均位居全国一流。国家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湖北武汉·工业互联网)正式获批,华为鲲鹏、小米人工智能第二总部、浪潮华中总部、腾讯数字经济产业总部等重大项目相继落地。

工业经济战线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今年创下多个“首”字,在汉相继诞生了全球首款128层QLC闪存芯片、全球首款新冠灭活疫苗、全国首条柔性折叠显示屏生产线、全国首款自主研发L4级5G自动驾驶汽车,东风首发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岚图”。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表示,下一步,武汉工业经济战线将继续发扬伟大抗疫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只争朝夕、迎难而上,为武汉疫后重振、浴火重生贡献工业和信息化力量。

市财政局:

惠企政策力度空前

支持落实纾困专项资金

市财政局介绍,疫情以来,为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促进经济重振,我市出台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惠企政策,财税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加快推动复工复产扶持政策落实落地,全力支持打好疫后重振经济发展战。

据介绍,1-8月,落实降低增值税率各项减税政策,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落实财政贴息政策,支持设立1000亿元纾困专项资金,建立“4321”政策性担保风险分担机制,积极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积极兑现援企惠企专项资金,支持医药物资生产等企业生产运营,推进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产业化投资项目建设;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中小微企业获得政府采购合同金额达16亿元,占市级政府采购规模达82%;安排落实扶持资金,推进全市商贸和文体旅游行业复工复产复市,支持旅游景区对全国游客免门票开放。

市财政局负责人表示,财政部门将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继续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的要求,冲刺三季度、决战四季度,整合现有产业发展基金和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全面执行我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支持落实中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资金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专项资金,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微企业力度,扩大融资应急资金规模,积极帮助解决融资、租金等方面难题,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中小微企业活下来、留下来、强起来、多起来,为我市稳住经济基本盘、加快疫后经济重振提供有力支撑。

市市场监管局:

推行企业开办事项“全市通办”

更大力度优化企业准入服务

今年以来,我市市场监管部门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当好服务市场主体“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实施企业开办“210”改革,企业开办环节压缩至2个,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截至8月30日,免费为新设立企业提供印章1012套。

市市场监管局介绍,截至8月底,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0.35万户,日均登记量已恢复至疫前水平。我市将以更大力度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在企业开办“210”改革、“证照分离”改革、“简易注销”改革方面进一步推出新举措,优化企业准入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据了解,推进企业开办“210”改革,我市新近配套推行企业开办事项“全市通办”,实现企业设立登记“就近能办、跨区可办”。下一步,还将打通企业开办系统堵点,推动印章刻制备案系统与企业开办系统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一网通办”。

在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方面,我市将在东湖高新区试点“证照分离”改革事项全覆盖的基础上,将改革扩大至全市国家级开发区,并逐步对全市市场主体准入审批事项按照“证照分离”模式进行分类管理。

在深化“简易注销”改革方面,我市将推行企业注销服务清单式引导,扩展简易注销范围,进一步精简材料,压缩办理时间,切实解决企业“退出难”问题。

市科技局:

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

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9月,武汉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获批。据悉,武汉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方案已完成,相关的试验区建设已进入前期探索阶段。接下来,武汉将重点在打造“一芯、两网、四大应用场景”上做出努力。

市科技局介绍,目前,武汉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智能数字设计与建造、智慧医疗等领域已开始打造标杆企业和产业。6月12日,东风公司技术中心试制车间,国内首款完全自主研发的L4级5G自动驾驶汽车——东风Sharing-VAN正式量产下线。小米武汉总部的人工智能团队已独立承担了10余项业务的研发工作,获批的省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已投入运作,联影、科大讯飞、今日头条、光庭等机器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医疗等技术领域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在汉正在崛起。

市科技局表示,接下来,   以国家存储器基地为载体,重点发展智能芯片。以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为载体,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与网络安全。在智慧交通领域,整合交通大数据中心资源,实现智慧交通管理一体化,打造交通设施智慧管理云平台,实现设施数据网联化、准确化、可视化、完备化。目标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人工智能在复工复产和提升城市韧性中的重要作用,更好示范带动中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营造有利于人工智能发展的良好生态,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智慧城市、社会民生深度融合。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大规模启动秋冬季就业招聘

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0年以来,我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截至8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1.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5%,就业形势逐步企稳回稳。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表示,下一阶段,将强化精准帮扶,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加大高校毕业生留汉生活保障、就业成长等支持力度,深化政策配套创新。同时千方百计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每月至少与就业困难人员联系一次,推荐职业介绍不少于3次,全市组织现场招聘活动不少于100场。确保全年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3万人。研究出台更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宽灵活就业渠道,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保费缴纳、薪酬等政策制度,创造更多灵活就业机会。大规模启动2020秋冬季就业招聘活动。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线上线下及赴外地招聘活动不少于64场,“保居民就业系列招聘”活动不少于160场。

市扶贫办:

精准帮扶贫困户就业

消费扶贫专柜先试点再推广

市扶贫办表示,要把抗疫精神转化为脱贫攻坚决战阶段的动力,提高政治站位,在城市发展的巨大韧性中,发挥优势,增强打赢就业扶贫工作的信心。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疫情给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带来了严峻考验。对于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打工的贫困人口,要做好安置工作,动员周边扶贫企业为贫困户多提供就业岗位,为贫困户就业提供精准帮扶。要通过发展扶贫产业、加快扶贫项目开工、强化扶贫市场主体培育、支持贫困户创业。

9月是全省消费扶贫月,要继续促进消费扶贫。将消费扶贫专柜的建设打造成企业开拓消费市场的新渠道、新平台。对于消费扶贫,不盲目铺摊子,搞大上快上,要结合武汉市扶贫产品中菜篮子生鲜产品较多的特性,按照先易后难、先试点再推广的思路。要先行在高校、机关食堂、居民社区等布设专柜、专馆,再考虑投放医院、宾馆、景区等场所。截至目前,武汉市已投放市场的消费扶贫专柜有53个,专馆4个,专区8个。近期武汉市还会有一批新的专柜、专馆逐步上市,并希望在年底,专柜建设规模将会有较大的突破。

(长江日报记者贺亮 李金友 唐煜 陈诚 章鸽 潘璐 通讯员武经宣 黄志敏 武严 彭燕娥 金睿 林建武)

统筹:马振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