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致敬项英

2020年11月10日 10阅读 来源:长江日报 2020年9月13日

梅赞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我们一行前往位于江夏区舒安街祝庙村响水桥的项家湾,向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红军早期领导人之一、一代抗日名将项英致敬。

初秋的午后,我们的旅行车小心翼翼地行驶在蜿蜒曲折的村路上,道路逼仄,但两旁的树木葱茏,旅行车不时被枝叶划得“吱吱”作响。转了几个弯后,曲径通幽,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先是一口水塘,然后,豁然开朗,一个小型广场出现在我们眼前。同行的江夏作协刘主席说,项家湾到了。

整个村庄掩映在绿树丛中,一株四五十年的香樟树立在小广场旁,枝繁叶茂,格外打眼;屋舍俨然,整洁干净,宁静质朴;屋弄里,偶见人影,三三两两,坐在石阶上吹着过堂风。

小广场上立着一座花岗岩的纪念碑,纪念碑的正面,“项英故里”四个金黄色的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发光;而背面,则书写着项英的生平事迹。纪念碑的不远处,与其正对着的是一座坐西朝东的,青砖黛瓦的古江夏民居,上有一牌匾——项英生平陈列室。

据接待我们的项书记介绍,这座陈列室是在项英的祖屋原址上重修的。应该说,祖屋并不止这么大,现在恢复的只是一部分。早年,项英的爷爷是一个园艺能手,善于养花种草,挣得了偌大的家业,当地人称“项家花园”。后来,因为项英的父亲在武昌县供职,全家搬至武昌涵三宫生活。

2005年,在项英诞辰107周年时,当地政府决定出资,将其祖屋新建如旧。这个决定一出,湾里人为之一振,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仅花了四十多天的时间,就恢复建成占地面积四亩的故里纪念场和项英生平陈列室。

走进陈列室,四面壁墙上是项英生平展板,虽然鲜有实物,但我们依然看得真切。从一张纱厂做工的画图拍成的照片,我们了解到,自爷爷去世,父亲也英年早逝后,项英家道中落。迫于生计,项英12岁辍学,15岁进入武昌模范大工厂当了一名纺织徒工。在工厂里,一有空隙,就坚持读书,逐渐明白了革命的道理。尤其是目睹工头欺压工人的无恶不作,激起了他骨子里的反抗精神。1919年五四运动后,革命的信念更加坚定。他曾对一大代表包惠僧说:“我自从读了《劳动周刊》,知道中国工人也要组织起来,我愿意从这方面来努力。”此后,项英成功组织武汉纺织工人罢工,又在江岸筹建铁路工人俱乐部,参与领导了平汉铁路“二七”大罢工,逐渐展现出领袖才能,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之,被组织派往上海、武汉两地从事工人运动工作……

在一张照片前,我们久久不愿离去,隔着玻璃,我反复摩挲照片,禁不住热泪潸然。那是一张项英任新四军副军长兼政委,赴延安开会时,见着自己的一双儿女,一手搂着一个,开怀大笑的照片。项英的笑就像阳光般温暖,有着穿透时空的魔力,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父亲的万千怜爱,一个父亲舐犊的无限柔情。只是,这样的温情却太短暂太短暂,短得就像闪电,短得就像昙花,短得让我们沉重地叹息!据项英的女儿项苏云后来回忆,那次与父亲的相处仅仅只有12天时间,开完会后,项英又风尘仆仆,奔赴抗日前线,直到“皖南事变”中被叛徒杀害。这是项英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着自己的一双儿女。以后的戎马倥偬中,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项英是不是会想起这次与儿女们温馨的相处?每每设想出这个场景,我的泪水盈满眼眶,同时,也对那一代为人民求生存,为国家求解放,为民族求复兴的共产党人肃然起敬。

好在,烈士的鲜血没白流。如今的项家湾村已如愿脱贫,正走在奔小康的路上。富起来的乡亲们也没有忘记项英这位早期的共产党的领袖,他们在家乡的群山怀抱之中,建起了项英青铜全身纪念塑像。但见项英将军身着新四军军服,外披军大衣,飒爽英姿,炯炯的目光远眺前方。他一定在看着故乡的山峦,滔滔的长江,浩淼的梁湖,无际的田畴,错落的楼宇……正发生沧桑巨变。这日新月异的变化,不正是他舍命以求的么?这清明盛世,不正如他所愿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