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我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收官之年。据了解,我市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到95%,普及水平显著提高。记者昨日获悉,我市已启动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将加大投入,形成新型的特殊教育办学格局。
特殊教育入学率达到95%
特教体系还需完善
据了解,我市现有特殊教育学校11所(含2所民办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907人,民办299人。当阳、远安、长阳、宜昌特校开设了学前康复班,秭归县设有聋儿康复中心,基本满足了部分轻度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开展学前康复教育。
但特殊教育体系还需完善。除宜昌城区、兴山县外,其他县市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尚未起步。学前康复训练班成立,但教学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项目经费有待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残疾学生开展职业教育、康复训练活动。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短缺,康复职教设备有待补充。
残疾学生享受全免学费投入1亿元建特校新校区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积极筹措资金,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3年共投入1973万元。各县市区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均达6000元。已有7所特校“三免三补”资助政策落实,残疾学生全面享受国家低保政策,实行了全免费入学。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拟投资1亿元,规划75亩,按照“国际视野、国内一流、全省领先、宜昌特色”的目标定位,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宜昌市特校新校区,目前已完成选址。市政府大力支持的民办湖北天海特殊职业学校新校区已经开工建设。以招收自闭症儿童为主的民办博爱特殊教育机构,已正式通过评估审核,成为孤独症义务教育学校。
建立随班就读机制全市建立17个资源教室
市教育局牵头联合市残联、卫计委、编办、财政局5部门下发了《关于做好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对随班就读管理体制、学生的认定、资源教室的建设、工作经费的保障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建立市县两级随班就读指导中心专家组,依托当地的特殊教育学校、县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实现残疾儿童发现——报告——诊断——评估——初期安置——随访——实施教育等完整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为盲、聋、智障、脑瘫、孤独症等残疾学生提供更及时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职业)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全程服务。
召开了全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现场会,省教育厅学前教育与高中教育处处长姚刚亲临现场指导。43名随班就读指导教师和30名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对西陵区学院街小学随班就读工作进行了现场观摩和学习。
设立专项补助资金。从2014年起,我市每年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城区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随班就读资源教室17个,8个在建;已建立9个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10个特殊教育资源中心。
适时启动二期提升计划形成新型特殊教育办学格局
据了解,我市将统筹协调,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坚持“智障儿童少年教育县级为主,视障听障儿童少年教育市级统筹”的原则,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和社区服务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格局。适时启动第二期特殊教育3年提升计划。
加大政府投入和社会资金支持力度,落实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配套建设、教师配备,对达到国家建设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以及达到省标准的资源教室给予补助奖励。建立特殊教育基金。鼓励特校和幼儿园联合开展早期融合教育,继续扩大各特校残疾幼儿学前教育招生规模,重点在6所特校开展职业高中教育试点工作。启动送教上门工作。选派责任心强,思想、业务水平较高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开展送教上门工作,力争每个服务对象每月送教上门1至2次,让更多的适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记者 曹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