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7月14日讯(记者黄师师 范佳昕)截至目前,武汉今年梅雨期的降水总量是多少?有什么特点?在历史上排名如何?同1998年、2016年相比,今年强度范围如何?1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应对高水位汛情工作举措。武汉市气象局新闻发言人予以分析和数据发布。
市气象局副局长唐仁茂。 记者任勇 摄
入梅以来,全市平均降雨总量居历史同期第3位
6月8日入梅以来,我市发生了七轮强降水。分别出现在6月9~10日、6月12~13日、6月15日夜间、6月20~22日、6月27~29日、7月2日、7月4~7日。6月8日08时至7月13日20时,我市累计降水量大部500毫米~830毫米,局部地区900毫米~1100毫米,其中中心城区的汉口地区600毫米~840毫米、汉阳地区850毫米~950毫米、武昌地区740毫米~900毫米;新城区的蔡甸730毫米~920毫米、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820毫米~980毫米、江夏750毫米~1100毫米、东西湖560毫米~780毫米、黄陂560毫米~740毫米、新洲560毫米~920毫米。
武汉市五个国家气象站的累计雨量分别为:武汉784.6毫米、蔡甸922.4毫米、黄陂672毫米、新洲679.8毫米、江夏764.2毫米,全市平均累计雨量764.6毫米,大部地区较常年同期偏多1.2~2.0倍。其中,全市平均降雨总量居历史同期第3位(第1位:1991年,891.1毫米;第2位:2016年869.6毫米)。
入梅早、雨量大、分布广、强度大,今年梅雨不一般
分析此次梅雨,共呈现四大特点。入梅时间早,梅雨期长是其一大显著的特点。今年我市入梅时间为6月8日,较常年偏早9天,截至7月13日,梅雨期已有36天,较常年偏多11天。
特点二:暴雨过程多,累计雨量大。入梅以来,共出现了七次强降水过程,较常年同期偏多4次,梅雨期全市平均降雨总量仅次于1991年和2016年。
特点三:暴雨分布广,局地强度大。6月8日至7月13日,共出现特大暴雨2站次,大暴雨185站次,暴雨712站次。江夏区乌龙泉站出现了梅雨总量1109.5毫米、日降水量472.3毫米(7月5日20时~6日20时,)和1小时88.3毫米(7月7日4~5时)极端值。
特点四:夜雨强度大,强对流多发。1小时雨强超过50毫米达31站次,发生在夜间的有25站次。雷电活动频繁,6月8日至7月13日,武汉市发生闪电29134次,特别是6月12日晚上发生了武汉市今年最强的雷电活动,闪电频次达8090次,并伴有7~9级雷暴大风,最大阵风出现在江夏金口航道码头,风速达25.2米/秒(10级)。
降雨分布与2016年类似,降水分布较均匀,南北差异不大
同1998年、2016年相比,从梅雨期的长度看,今年不及1998年,但长于2016年。1998年武汉出现二度梅天气,分别是6月12日~7月3日,7月17日~8月4日,入梅偏早,出梅偏晚,梅雨期长达55天。2016年梅雨期共33天,为6月19日~7月21日。截至7月13日,今年的梅雨期已有36天。
就梅雨期降水总量而言,今年不及2016年,但多于1998年。1998年梅雨期武汉平均降雨总量639.8毫米,比今年目前的梅雨总量还少近125毫米。而2016年梅雨期武汉平均降雨总量达927.8毫米,高出今年目前梅雨总量163.2毫米。
从梅雨期的降水分布来看,今年与2016年相似。1998年梅雨期武汉北部的黄陂、新洲降雨总量只有270~390毫米,而南部的蔡甸、江夏和武汉城区810~890毫米,呈现出明显的南多北少的分布特点。2016年和今年梅雨期降水分布比较均匀,南北差异不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