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衡阳县渣江镇七星村村部广场,人群熙熙攘攘。结束了一天劳作的男女老少聚拢而来,大家伴着欢快的音乐跳起了广场舞,在体育设施区锻炼休闲,好不热闹。
对七星村村民来说,这样的场景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如今,村道硬化了、路灯亮了、小学修好了、健身广场建起来了……随着一批批民生工程陆续完工,山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养殖草龟、种植油茶、建设涂料厂,一批产业项目也引进来了,贫困户掌握了脱贫致富的新技能,村级经济活跃起来,村民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自2015年4月衡阳国家高新区与衡阳县渣江镇七星村结对帮扶以来,衡阳国家高新区通过“输血+造血”的工作模式,不断夯实帮扶的底子,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改善基础设施:让村民过上“城市生活”
“我们干完农活跳跳舞、健健身,碰到节假日村里还会举办一些文艺活动,让我们农村人也享受了城里人的文化生活。”村民纷纷表示。
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村部健身广场建成后,让乡村晚间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丰富的文化生活不仅让七星村的村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扶贫工作队还筹集资金150万,新建800平方米标准化村部,便民服务窗口、党建活动室、农家书屋、会议室、网络管理平台功能齐全,老百姓办事也更方便了。
据了解,自2015年驻村帮扶以来,高新区累计投入390万元用于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村级主干道2公里,新修村级公路2.5公里,安装路灯118盏;修筑0.2公里河坝,清淤维修水塘30口,修建机房1座,修建水渠3公里;整村进行农网改造升级,新添变压器4座。
“基础设施完善了,特产也可以卖出去,村里的经济就活了。”村民范跃进乐呵呵地说。
危房改造:住进新房喜洋洋
“真没想到,有生之年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党的政策就是好啊!”看着装修一新的房子,贫困户罗德华的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罗德华以前住的是土砖房,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2017年,听说国家有危房改造补贴,他花了9万余元建了这座新房子,其中国家补贴了3.1万元。
今年,他又凑钱将房子装修好了,室内粉刷一新。像罗德华一样,村里还有16户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6户贫困户搬入异地搬迁安置房,住上了“安心房”。用村民的话说就是:“搬新家,住新房,大家心里喜洋洋。”
此外,扶贫工作队还关心罗德华这样的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日常生活,除了帮助他们充分享受“一站式”的医疗服务,还经常送米送油、嘘寒问暖,让他们十分感动,“每次他们来看我,我都感到无以为报,只能尽力把身体养好。”
教育扶贫:让爱的阳光洒进校园
初秋的阳光柔软地洒进七星小学,窗明几净的教室传来朗朗读书声。下课铃声响起,校园立马欢腾起来,同学们跑出教室,在修缮一新的操场上跳绳、嬉戏。
扶贫队来之前,这里是另一番景象:全校只有20多名学生、3名教师,校舍破旧不堪。
“年轻教师不愿意来,来了也留不住。”七星小学校长陈黎明回忆,“那会,学校没有教师宿舍,只能在隔壁村小学借宿。没有食堂,就在教室做饭。”
办学条件实在太差了,七星小学一度面临撤校的危机。陈黎明介绍,七星小学以留守儿童为主,如果孩子们去隔壁村上学,来回十分不便,村民们都希望七星小学能保留下来。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2015年春,扶贫工作队进驻七星村,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投入30万元翻新校舍,成功保留七星小学。
到2015年秋季开学,七星小学焕然一新,孩子们欢欣雀跃地来到教室,家长们也喜笑颜开。
扶贫工作队还特别注重关爱孩子心灵的成长,积极发动各方力量,开展“走进七星 情暖童心”送文化、送温暖、扶贫助学活动,捐赠办公用品、家具,援建多媒体教室、打水井,给学生送校服、学习用品,资助贫困学生就学,还组织留守儿童到衡州小学开展研学活动。
如今,七星小学校园变美了,现代教学设施齐全,学生增加至65人,教师增加到8人,其中5名年轻教师还是“80后”“90后”。
“我们不仅硬件条件好了,教育质量也大幅提升,每次联考在全镇名列前茅 。”陈黎明说着,脸上就洋溢出自信的笑容。
据介绍,为全力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实现对贫困学生的精准资助,确保对建档立卡扶贫户学生的100%全覆盖,衡阳国家高新区驻村扶贫工作队与衡阳县教育局衔接,将贫困户学生名单按照户口归属地下发镇学区,镇学区再做好复核工作,确保无一遗漏。并且,对教育扶贫资金的发放进行全程监督,让教育扶贫资助政策惠及每一个贫困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辍学。
产业扶贫:“造血”扶贫助长效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贫工作队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在汤小足的山地养鸡基地,上万只湘黄鸡在山林奔跑觅食,呈现出一片生机蓬勃的景象。这名“鸡司令”是七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人曾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没有固定收入。
2015年,扶贫工作队为汤小足送来鸡苗。他养殖的走地湘黄鸡口感好,销往广东等地,第一年就获得了不错的收入,年底顺利脱贫。但是脱贫不脱政策,扶贫工作队一如既往地关心、帮助他。
去年年底,他想扩大养殖规模,但是没有资金,紧要关头,扶贫工作队及时与银行对接,为他申请了5万元小额免息贷款,解决了燃眉之急。
汤小足乐呵呵地说:“扶贫队来了之后变化很大,以前我一无所有,现在房子建好了,养鸡场也逐渐走向规模化了,去年收入有8万元,直接脱贫奔小康。”
汤小足已成为村里勤劳致富典型,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正琢磨着再扩大规模。“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好好干,日子肯定会一天比一天好。”
此类的产业扶贫案例还有很多:衡阳国家高新区投入40万元建立光伏发电站,年发电收入6万余元,消除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空白;扶植贫困户成立永盛养殖合作社养殖草龟,仅2018年就分红103500元;扶植优秀共产党员带动9户贫困户成立伟林涂料厂,每年分红36000元;扶植致富能人成立新桂种养合作社,流转土地50亩、水塘40亩;发动贫困户种植油茶200亩,五年后的年产值有望达到20万元……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越到最后大家越要紧绷一根弦。”扶贫工作队队长邓新民说,七星村最后的8户兜底贫困户,已经全部达到脱贫标准,正在走精准脱贫程序,有信心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衡阳国家高新区驻村帮扶大事记
·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17户。
·2015年引入宝雁农业发展公司,流转土地200亩,带动15名贫困劳动力就业。
·2015年,投入30万元翻新七星小学,发动社会捐款10万元发展教育,成功保留村级小学。
·2017年,实现原七星村和石金村两村合并,精准识别后,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183人。
·2017年,党建扶贫项目伟林涂料厂成立。
·2017年,第一个产业帮扶项目永盛草龟养殖合作社成立。
·2017年,年收益6万元光伏发电产业建成,消除村集体经济收入空白村。
·2017年完成村级基础设施建设。
·2018年1月,七星村从省级贫困村队伍中退出。
·2018年,800平方米标准化村部投入使用,村级管理服务平台正式运营。
·2019年11月,饮用水项目完成,贫困户免费安装自来水全覆盖。
·2019年11月,扶植致富能人成立第二个村级产业合作社——新桂种养合作社。
·2020年5月,厚德同心积分银行七星村支行成立,乡风文明管理平台投入运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