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明城市,贵在持之以恒。
深化整治不文明祭祀行为,养成文明祭祀习惯,是我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的重要探索。
2015年以来,我市坚持以整治不文明祭祀行为活动为抓手,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了春节、清明、中元、冬至期间在传承美德、弘扬优秀文化、深化殡葬改革、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以网上祭祀、鲜花祭祀等低碳环保方式祭奠先人的文明祭祀新风正在逐步形成。
宣传引导 天朗气清
两年的不懈坚持,换来的是祭祀时的天朗气清。
清明节刚刚过去,这几天,走在蚌埠的街头巷尾,几乎看不到焚烧纸钱的痕迹。要知道,两年前的清明节,即使是行走在众目睽睽的主干道上,都能看到一团团、一片片燃烧成灰烬的纸钱和冥币。
“那时候路上天天飘的都是纸灰,空气里全是烟味,家里窗户都不敢开。”家住太平街附近的李大姐说,这两年,清明、春节等特殊时段的空气,跟平时没有什么区别。
“通过开展集中整治活动,规范和引导市民的祭祀行为,利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基本根除我市不文明祭祀的陋习,树立文明祭祀新风,现在看来,当初的设想已经成为了现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为了整治不文明祭祀行为,全市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重点时节工作机制,由市领导亲自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安排,细化并落实有关部门职责分工,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级负责,确保不文明祭祀行为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谋定而后动。在下定决心、提前谋划的基础上,我市迅速开展舆论引导工作,发动全市党员、志愿者、社区干部等共发放文明祭祀宣传资料11万余份,全市出动行政执法人员、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共计1.4万余人次。
此外,我市从2014年起,已经连续4年开通免费扫墓专线,春节、中秋、清明,都有免费公交乘坐,为市民到公墓扫墓创造了便利条件,以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促进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
疏堵结合 绿色祭祀
在万达社区,年轻的社区干部们专门请人设计了一个清明文明祭祀的网页,在手机上就可以进行哀思、悼念,社区干部们以朋友圈的方式向居民进行推荐。“没想到一觉醒来,有一万多人通过这个网页进行祭祀,我们自己都没想到会起到这么好的效果。”万达社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文明祭祀,疏堵结合,重在引导。这两年,我市在发动党员、社区干部、志愿者等积极值守的同时,推出了一系列新的祭祀方式。
除了鲜花祭扫、踏青遥祭等文明低碳祭扫活动,各地还通过建设网上文明祭祀服务平台、设立市殡仪馆开放日、开展社区公祭、“放飞风筝遥寄哀思”等活动,主动革除在城市街道、路边烧纸祭祀陋习,积极倡导祭扫新理念。
生态安葬也成了这两年市民们热议的话题。市民政局印发并组织实施了《蚌埠市节地生态安葬实施办法》,市平山公墓开始推广家族式“节地葬”,一个墓穴中可以安放六个骨灰盒,如今已有20户进行登记,并新建了花坛葬,以此推动保障群众的基本安葬需求,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启动“殡葬服务提升年”活动中,市平山公墓每天早上七时前,所有员工提前到岗,履职尽责,通过首问负责制窗口、咨询服务处、便民服务台和共产党员示范岗等,接待解答市民问询,帮助解决各类问题,免费提供饮用水、扫帚、水桶、急救药品、轮椅等,方便群众开展祭祀活动。市殡仪馆把清明节祭扫服务保障作为提升殡葬服务的一次集中演练,严格落实服务公开及承诺制度,把规范管理、强化监督作为重点,明确岗位职责,打造阳光殡葬服务。在公共区域利用LED屏和宣传橱窗宣传文明祭祀及殡葬文化,抽调专人到追思楼做好清明期间丧属的祭祀服务工作,新设文明祭祀堂,专人负责为群众免费提供鲜花,倡导文明祭祀。并为市民免费提供茶水、纸笔、便民伞、应急药品等,全面提升殡葬服务质量和水平。
志愿参与 新风渐成
无论是春节还是清明,无论是中元还是冬至,你总能在马路上、巷道中看到穿着红马甲、戴着小红帽和红袖章的志愿者。他们或是社区党员、或是小区居民、或是街道干部。劝导文明祭祀,是他们共同的目的。有时候,晚上志愿参与文明值守的志愿者能达到3000多人。
夜深人静,执勤点上,叶云、刘蕊等4位来自山南社区的志愿者,已经坚守了近一个小时。叶云说,在定点值守前,社区工作人员走进辖区各个居民小区,通过张贴《通告》、口头劝导等形式,进行了文明祭祀宣传,“现在看来,效果确实不错,到目前为止一个拎着火纸想到路旁边烧的都没看到。”
志愿者们以自己无悔的坚守,见证着市民素质的提高。
督查巡查的各部门更是秉持联合行动、协同作战的要求,在每一个角落、每一条街道进行巡视。这两年,围绕集中整治,我市成立了宣传、执法、考核、督查等多个工作组,各部门按照要求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做好集中整治不文明祭祀行为工作。
在此期间,市民政局主要负责人多次带领相关人员到市平山公墓、芦山文化陵园和涂山公墓检查督导文明祭祀工作落实情况,并实行应急值班制度,要求祭扫高峰日和节日期间24小时值班,全力做好清明节期间群众祭扫服务保障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清明等各个重点时节,到全市各殡葬场所祭祀的群众约130万人次,车辆2.3万余辆,由于准备充分,措施得力,没有发生因祭祀问题而引发的重大安全事件,各殡葬场所祭祀秩序运行良好。
两年的时间,通过整治活动,全市逐步形成了文明祭祀新风尚,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营造了良好氛围,夯实了基础。
“下一步,我们还将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着重引导市民自觉摒弃不文明办丧、祭祀行为,逐渐形成文明节俭办丧、祭祀新风,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营造良好氛围。”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顾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