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十一连丰”,粮食生产如何再发力?

2020年1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蚌埠新闻网 2015/3/17

春耕时分,田野里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一碧万顷的麦田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刚刚走过的2014年又是一个丰收之年,努力打造淮畔“天下粮仓”的蚌埠再次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05.3万亩,增加2.75%;总产量275.5万吨,比上年增长4.52%,总产量增幅位居全省第三;平均单产390.63公斤,增长1.72%,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一连丰”。 

令人振奋的数字背后是科技增粮的蚌埠实践。近年来,伴随着良种良法的配套,农机农艺的融合,各种高产品种、栽培技术、农机化水平等方面形成了有效的技术示范和推广体系。作为全省粮食主产区,蚌埠正在通过自身不懈努力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技术成套集成

良种良法支撑科技增粮

夏季低温、阴雨、寡照危害和水稻稻瘟……面对频繁灾害,粮食增产的底气从何而来?同是一块地,同是一个种,产量为何差距很大?“良法的作用功不可没。”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潘虹说,小麦、玉米、水稻等三大主要粮食作物集成增产技术模式,实现了粮食生产三大行动的“升级版”。近年来,我市在玉米、水稻、小麦等三大农作物上强化科技支撑,集成组装配套栽培技术,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及增产技术攻关,实现了农业靠天收向以科技为支撑、机械化为手段、社会化服务为依托的生产模式转变。 

其中,农业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对全年粮食增产起到关键性作用。我市大力推广小麦、玉米、水稻农机农艺一体化技术集成模式。在小麦生产上,集成推广高产抗病稳产品种+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测土配方施肥、一喷三防、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技术模式。在玉米生产上,集成推广多抗高产耐密品种、少免耕机直播、统防统治、机械化作业。在水稻生产上,集成推广抗病高产优质品种、标准化育插秧、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农艺结合的技术模式。 

农业机械是规模经营的利器。目前,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9%,装备总量持续增加,装备结构加快向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方向发展,秸秆打捆、还田机械,玉米收割、旋耕施肥一体机、烘干机等领域取得突破,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

惠农政策精准发力

规模种粮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田水利投入、推广农业科技、构建新型经营生产关系、发展现代农业……2004年以来,连续十二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和农业息息相关,强农惠农政策成为支撑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强心剂”。

一个个政策背后,是一张张农民丰收的笑脸。2014年,全市涉农投入近百亿元,仅农、林、水的直接投入就达到22亿元,累计发放涉农补贴12.8亿元,同比增长7.5%,补贴项目涉及27大类,63万农户户均受益2030元。不仅如此,我市还将大棚蔬菜、梨树、石榴树、淡水养殖等纳入保险试点,全年为种养业提供了30亿元的风险保障,兑现灾损理赔资金1.2亿元,受益农户达50万户次。 

2004年春天起,在马城镇以董炳让、赵其瑞为代表的第一代“粮王”顺应农村发展需要,将分散的土地聚合,通过农田水利项目将中低产田整治成高产稳产田,引领了我市规模种粮的热潮。

“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突出考验,就是劳动力转移加速。”市农林委副主任李勇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机制,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对于稳粮增产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011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意见》,对2000亩以上种植大户每亩给予200元一次性补贴,在政策、项目、资金叠加作用下,全市土地流转呈现速度加快、主体多元化的态势。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93万亩,流转率达44%。其中,80%以上流转土地用于粮食生产,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等组成的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我市稳粮增产的重要力量,单产平均比分散经营农户高10%以上。 

补齐生产环节“短板”

探索创新粮食增产新模式

在“十一连丰”的基础上,粮食生产如何增产发力?“单产增长、地力培肥和科技贡献的潜力依然还有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补齐增产短板,克服粮食生产面临的诸多不利因素。”李勇分析,以亳州等地为例,小麦平均单产已经实现了千斤以上,而我市小麦平均单产为424公斤,单产增长仍有很大空间。 

高产示范区是先进技术的  “辐射源”。按照“五定、五有、五统一”标准,我市完成290万亩粮食生产三大行动核心示范区和19个农业部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任务。小麦、水稻、玉米核心示范区单产水平比全市平均单产增产15.7%、20.8%和14.9%,示范片投入集聚效应、技术集成效应、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彰显。 

根据农业生产和经营主体的实际,我市已经积极培育形成了多种社会化服务模式,一是提供全程服务模式,二是提供“三代”服务模式,三是提供专项服务模式,三种形式服务覆盖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5%以上。据统计,我市拥有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285个,其中农机服务合作社190个,各类服务合作社根据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和实际需求,为广大农户提供施肥、打药、收割等服务。 

根据安排,今年我市将在抓好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同时,开展小麦千斤县、千斤乡镇和吨粮田的创建活动,通过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实施粮食生产双百工程和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活动,集成推广优良品种、秸秆粉碎还田、土壤深耕深松、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喷防收获等关键技术,努力实现节本、提质、增产增效。(记者  杨露露 见习记者 叶冬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