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装甲兵学院:给军民融合一个加速度

2020年1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蚌埠新闻网 2016/1/25

中国兵工集团某研究所提供新型装备免费培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基地落成;聘任15名军地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岁末年初,盘点军民融合取得的新成果,装甲兵学院政委杨戈深有感触,“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正是实现富国强军的必由之路,在军民共建的基础上要努力探索军民深度融合新经验,争当排头兵。”

鱼水情深打牢融合“地基”

隆冬时节,阳光和煦。位于凤阳县的装甲兵学院红心战术演习场,边界路畅通无阻,周边农田沿路整齐排列,可随时迎接学员训练、演习。距离训练场不远的村民郑传福家,时常成为学员战士们喝水歇脚的地方。“我们这里军爱民,民拥军,好得跟一家人似的。”郑传福说。

事实上,占地15000亩的装甲综合训练场曾面临着成为军地矛盾易发地的危机。原来,多年来,考虑到训练场周边农民垦荒热情高涨,院方将暂时用不到的场地,免费给近300户农民耕种。日久年深,垦荒的农户越来越多,面积不断扩大,甚至占用起了坦克跑道。坦克一不小心就可能从农田上碾压而过,场地界限也变得模糊了。

为保障学员演习训练,装甲兵学院决定收回土地。“怎么收”成了难题。“依法办事,重在情字,融情于理。”学院领导定下基本原则。官兵们首先找到原始资料,逐个勘验142个界址点,对界碑进行查找、更换、归位、补充。为更加明确场地界线,演习场决定修筑边界路。修路前,演习场提前三个月发布了修筑边界路的通告。场地相关负责人走遍了涉及到的8个行政村,挨家挨户宣讲政策。

平日里,军民无间的情谊还是记在老百姓的心里。周边农户总是把驻地官兵们的好挂在嘴边:为梨园村硬化地基,为庄子许村修路排水,与乡镇敬老院结对共建,为孤寡老人送温暖……2014年9月11日,场地周边一栋两层民房突然倒塌,9名装修工人受伤,3人被埋。情况万分紧急,当地派出所向场地求助。灾情就是命令,不到二十分钟,演习场王立新主任带领应急小分队赶赴现场,成为第一支到达的救援力量。官兵们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房屋二次倒塌的危险,成功救出全部被困人员。“我们有难,部队子弟兵毫不犹豫充当支援先锋队,部队需要,我们也义不容辞。”当时被救村民秦立三表示。

凤阳县委县政府也组成调查组,与装甲兵学院一同研究,提出了加强军事设施保护、改善训练场周边环境的相关举措。一年的时间,边界路全线贯通,演习场顺利收回土地500余亩。军地双方举行了“军事管理区”揭牌仪式。

共商共建搭起共通机制

不仅是军事设施的保护,近年来,在转业干部安置、退休专业技术干部医疗待遇问题的解决、学院师生关怀等方面,省委省政府、蚌埠市委市政府也对装甲兵学院给予了大力支持。“从一系列惠兵举措能深切感受驻地党委政府的拥军情怀。”该院官兵坦露心声。

从最初的军民结合到寓军于民、军民融合、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再到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军民融合正朝着“融”和“深”的方向高速前进。在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当下,如何深化合作,以军带民,以民促军,聚力转型发展成为学院领导思考的问题。2015年初,该院提交的《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案》,受到省市两级高度重视。蚌埠市先后两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提案对接和落实工作。

万事开头难。当前,装甲兵学院军民融合式发展首先面临着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问题,包括“民参军”渠道还不够畅通,“军转民”机制还不够健全。地方部分部门和一些学院干部看法不一,有的认为与自己关系不大,不思融合;有的认为没有实际效益,不愿融合;有的认为没有制度依据,不知道怎么融合。

去年6月上旬,省发改委主动邀请该院承担“安徽省‘十三五’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基本思路研究”课题。为此,装甲兵学院专门成立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把课题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同时,建立融合机制,区分学院党委与项目责任单位两个层次,分别与地方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对接机制。学院党委下设军民融合办公室,办公室下设科、教、文、卫、训5个融合项目小组,以此带动课题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共同推进。

学院领导带领工作组,多次去省市有关部门,展开走访、座谈等调研活动,积极协调驻地政府明确支持部队建设的具体措施和要求。“思想同频共振,对接机制初步建立,形成了想融合、抓融合、促融合的良好局面。”该院领导介绍。

资源共享融出“化学反应”

“通过和蚌埠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的深入交流,我们一致感到双方在训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融合潜力巨大,合作空间广阔。”该院党委联系自身所掌握的优势资源,提出了军民融合五大项目。

在装备训练方面,凤阳装甲综合训练场是全军院校为数不多的不可再生宝贵教学资源,2014年被批准为全军大型公共服务项目。除了用作学员专业技术训练和战术演练,装甲兵学院计划下一步将向周边院校、部队、科研院所、军工企业和公安特警开放,开展联训联演,使之成为新型武器试验的多功能综合训练场,以及省、市、县三级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全军推进跨地域跨单位跨学科的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站制度的大背景下,集多专业领域于一体的装甲兵学院,与蚌埠市正共同筹建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站,成立专家委员会,开展军地项目对接。

学院所在的蚌埠城南新区发展较快,优质教育刚性需求大。装甲兵学院计划与驻地政府在办学师资力量、信息网络资源、教育教学条件方面进行合作,打造开展国防动员的实践基地、组织国防教育的学研基地和培育爱党爱国爱军学子的教育基地。

去年,装甲兵学院门诊部被蚌埠市批准为“社区卫生服务站”“蚌埠市医保定点单位”,一方面解决了学院家属子女健康档案建立和就近看病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学院周边社区居民提供就诊便利。以此为契机,学院建立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以及军地医疗共享机制。

此外,学院还建议与蚌埠市建立多层次军地文化交流协作机制,把驻地花鼓灯、泗州戏等文化元素融入军事题材文化创作中。

五大项目分别由学院机关部门处室与蚌埠市交通局、科技局、教育局、规划局、人社局、应急办等对接。

有人将过去的军民结合比作“物理变化”,将当下的军民融合比作“化学反应”。该院领导坚信,“军民深度融合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的事业,只要军地双方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共同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末端也能发力,实现军地资源互惠共融向纵深发展。”(记者沈明堂通讯员吴继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