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讯(记者 顾楷)固镇县新马桥镇胡洼村,60多岁的贫困户郭家响正在蔬菜大棚里耕作。“多亏党的政策好,我们一家人生活才有了盼头。”郭家响说,一年前,大儿子残疾、儿媳患病,家里生活实在困难。就在他们一家亟需帮助的时候,村里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郭家响申请扶贫资金,建起了两个价值8000元的蔬菜大棚,并帮着他的大儿子申办了低保。不仅如此,村里还通过胡洼村外出人才与本地劳务输出平台,帮助郭家响把二儿子、三儿子分别介绍到浙江、蚌埠市区务工,让他们也有了稳定的收入,让郭家响一家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今年,我市对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照村出列标准,制定了88个贫困村出列任务清单,并针对贫困户脱贫,因户因人制定产业、就业、教育、健康、危房改造、易地搬迁和社保兜底等“1+7”脱贫攻坚任务表。胡洼村就是对照具体的脱贫原因和脱贫基础,有针对性地为郭家响一家选择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和社会兜底扶贫等政策措施。
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措施,首先就要“清家底、清原因、清需求”,在识别上力求精准。今年,全市成立了750个核查小组,逐村逐户开展建档立卡精准核查工作,力求把扶贫对象搞准确、把致贫原因搞明白、把脱贫需求搞实在,通过核查识别,新增贫困户518户、2873人,清退722户、2671人,更正14347户贫困户基础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归档整理,分门别类装订成册、专人保管、集中存放,各村作战图全部上墙,贫困户实现一户一档。
其次在落实精准施策方面,根据中央和省脱贫攻坚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全市印发了18个配套文件,包括脱贫攻坚实施意见以及产业、就业、教育、基础设施、生态保护、易地扶贫搬迁、财政、金融等内容。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我市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九大专项行动。目前,全市88个贫困村,每村建有1个村级光伏电站,全部并网且已累计发电近300万千瓦时。具备条件的53个贫困村,共实施特色种养项目69个,带动1450名贫困劳动力就业。此外,实施就业信息“村村通”工程,发布用工信息4000多条;发放贫困劳动力创业担保贷款22笔、176万元,对790名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发放创业补贴63.2万元;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进行精准识别、建卡立账,上半年,全市高中、中职及学前教育学生资助总计25415人次,受助金额2404.01万元;农村低保标准由年人均2400元提高到3180元,实现农村低保线和贫困线“两线合一”。同时,我市贫困户危房改造完成1575户,2016年306名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和安置方式全部落实;农村低保标准由年人均2400元提高到3180元,实现农村低保线和贫困线“两线合一”。截至7月末,全市累计发放扶贫贷款4807.4万元,“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深入推进,百企投入帮扶资金30余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在精准扶贫上进行创新。全市111个村建立了村级大病救助基金,覆盖全部88个贫困村,已到位资金964.23万元,受理申请267人,完成对211名贫困人口发放救助资金97.1万元。创新贫困大学生资助机制,出台了《蚌埠市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资助指导意见》,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本科学生每年予以5000元资助。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市强化了“领导联系、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扶贫工作,在原“包村包户”基础上,市、县级领导联系贫困村,市、县直单位联系帮扶贫困村,干部联系帮扶贫困户实现全覆盖。同时建立帮扶党员干部“双重”管理制度,对联系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的领导干部实行单位党组织和村党组织“双重”管理。此外,我市还分层次、分类别对各级扶贫干部进行专题培训,上半年,全市共培训各级扶贫干部3200余人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