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转型升级的“蚌埠引擎”

2020年11月16日 10阅读 来源:蚌埠新闻网 2015/5/13

5月11日,工作人员在高华电子LCD车载液晶屏项目十万级洁净区操作。记者 郭雷 摄

蚌埠新闻网讯(记者 马天)  “新兴”之火,可以燎原。

面对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任务,蚌埠,这座资源禀赋相对不足的皖北老工业基地,积极寻找着转型的突破口、发展的新动能。近年来,我市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提升结构、推动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稳中提质,崭新的产业轮廓为蚌埠经济发展蓄力勃发。

选 择

举全市之智之力

当众多城市开始将目光投向新兴的“蓝海”,蚌埠已将思考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2011年,我市科学确定发展重点,研究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提出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资金支持产业发展;

同样是这一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产业现实基础、比较优势和未来潜力,将“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有特色、最具潜力”的电子信息产业确定为首位产业,举全市之力推电子信息“首位发展,率先崛起”;

这一年,“蚌埠智造”初露锋芒。晟光科技一期项目当年开工、当年达产、当年见效,创造电子信息领域的“蚌埠速度”;包括德豪润达在内的多个行业龙头,在产业开疆辟土的大战略中,将投资蚌埠作为重要一环……

重读2011,彼时的产业“棋局”更显意味深长。

36%,这是蚌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年均增速。高速增长的背后,包含着产业发展的更实举措、更优结构。

从速度领先到总量进位,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从2010年的不足180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616.7亿元,总量、增速稳居全省前三。2014年,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7.8%,这一数字同样位居全省前三。

向“微笑曲线”两端进发,依靠科技研发和品牌战略,抢占技术高地和市场份额,产业实现强劲发展。五年来,市委、市政府保持战略定力,精准施策、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翻近两番。

外力引进、本土培育,企业主体加速汇聚,龙头企业为引领、中小企业为支撑的良好格局构筑形成。先后成功引入晟光科技、德豪润达、中科电力等行业领军企业,培育壮大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中粮生化、雪郎科技等一批骨干企业,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累计达到157户。

产业链方面,“超薄玻璃基板—导电膜玻璃—电容式触屏—功能片和模组—智能终端”的新型显示产业链,“蓝宝石基板—LED芯片—LED封装器件—LED节能产品”的LED产业越发清晰,MEMS核心器件、高端测试仪、游戏动漫等领域快速崛起,蚌埠也成功获批国家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试点。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的有力支撑下,蚌埠GDP增速连续15个季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速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征程的足音铿锵。

嬗变

打开产业新空间

0.2毫米!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蚌埠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超薄玻璃生产线上,0.2毫米超薄玻璃基板正批量下线,良品率达到90%,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填补国内空白……放眼全市,项目梯次推进格局汇集合力,让蚌埠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强磁场”。

在广东,奥马电器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折边机加工过的冰箱外壳边缘锋利,常常将搬运工厚实的手套划破;在贵阳,航空电机有限公司里,通体火红的高温铸件怎样快速取放,一直以来是技术人员难以攻克的瓶颈。不久前,随着数台“蚌埠智造”工业机器人上岗,两家企业生产线上的难题得以解决……配天机器人公司成功掌握控制系统、伺服电机自主研发生产技术,年产1000台工业机器人项目正在实施,年底即将投产。

满目工地,塔吊林立,其中不乏大型央企的施工队伍。纷至沓来的央企项目,成就了城市的底气,绘就了产业的希望。

招大引强攻新,实现借力发展。借助央企合作平台,深入开展与中国兵器集团、中电科集团、中建材集团、中粮集团、国电集团战略合作,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在蚌顺利实施。

首文碳纤维,年产200吨T300型碳纤维实现稳定连续生产,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省内唯一的碳纤维生产基地;北方通用电子科技集团打造的MEMS(微机电系统)产业基地即将投产,填补省内MEMS核心器件生产空白……

市场的锐利眼光,资本的灵敏嗅觉,引发着投资热潮,持续追加的投资规模,不断刷新的建设速度,无不在表达着各自投资蚌埠的信心。

大富科技在蚌成功实施年产135万套移动通讯射频器件生产基地项目,成功牵手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成为华为、爱立信、阿尔卡特-朗讯金牌供应商;大富光电年产2万套OLED高精度掩膜板组件项目即将建成投产,填补我省空白,助力我省新型显示产业加快发展;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成功收购法国圣戈班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业务,年产500兆瓦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即将开工建设……

运筹

裂变效应显思路

产业的蝶变,考量审时度势的敏锐,考验把握机遇的能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集中精力、整合资源、聚合优势,践行一条符合蚌埠实际、具有蚌埠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径,战略谋划、深层思考、生动实践一目了然。

科学高效的机制,保障项目又好又快推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在省内,我市率先成立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动全市产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立产业分工推进制度,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由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委领衔推进,形成同频共振的强大合力。

项目是发展的载体,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支撑和主要抓手。“项目是零,发展就是零”、“项目水平有多高,经济发展水平就有多高”的理念,如今已成为全市上下达成的共识。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我市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着力点,以产业大发展推动经济大跨越。五年来,我市累计投入50余亿元支持资金,推动实施了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信息显示超薄玻璃基板、北方通用MEMS核心器件产业化基地、德豪润达LED倒装芯片、中科电力装备产业园等90余个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

“新三板”的扩容和影响力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蚌埠企业跃跃欲试、竞相登陆……为有效破解企业融资瓶颈,为产业发展扫清屏障,我市先后扶持推动雪郎生物、昊方机电等7户企业成功挂牌新三板,两年内企业数量将超过20户,培育形成新三板“蚌埠板块”。

全力推动重点产业精准招商,绘制了硅基新材料、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等产业招商路线图,编制重点目标企业库,积极打造以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为龙头的玻璃基板、ITO镀膜、触摸屏及应用产品的新型显示产业链,以德豪光电为龙头的蓝宝石衬底、外延片及应用照明的LED产业链,以中集安瑞科、大富机电为龙头的成套装备产业链……

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转型升级的主要引擎、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作为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代表产业发展的未来。调结构,提层次,助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一座里程碑,见证着工业强市的伟大实践。

“新兴”之火,方兴未艾。孕育磅礴发展能量的蚌埠,力争在这片潜力无限的空间,展现更大作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