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的收入年年增多,现在每年可以余下来四五万元,今年的收入更可观了。”怀远县魏庄镇方坝村村民方乃良提到这几年的收入时,忍不住开心地笑了起来。这几年,方乃良在当地一家渔业养殖公司工作,每年工资性收入达到六万多元。今年,掌握泥鳅养殖技术的他在工作之余,自己又尝试养殖了十万多元的泥鳅苗,年纯利润达到四万元左右。年关将至,方乃良仅今年一年就已经有了八万多元的余款傍身。
收入增加,生活幸福。像方乃良一样,越来越多的蚌埠市民这一年的收入得到了稳步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蚌埠调查队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29.89元,同比增长1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省第一位。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43.8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07.7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9%,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四项收入实现全面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四项收入中,除了工资性收入仍占大头外,经营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的增长可谓迅速。“究其原因,是在蚌埠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突出创新引领作用,坚持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发展福祉,不断扶持和加快私营、个体经济发展,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失业人员再就业、无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等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提供优惠政策,拓宽了增收渠道。”调查队相关负责人说。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城乡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2940.46元,同比增长15.32%。同时,财产净收入增幅最大,居民利用手中的余钱进行各类投资分得的红利收入较为可观。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快速发展同样引人注目。不得不说,农民的增收是我市不断推进深化改革的结果。”市农林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并稳妥开展“一户一田”试点,引导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出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
“我这生产的糯稻有1300多亩,每亩能产1300斤以上,这么多稻子还没开始收割,就已经被好几家企业用订单的方式抢购一空。”怀远县盛世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尚跃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一员,也是适度规模经营、“一户一块田”等工作和改革的受益者,他说,自己在政策的帮助下,凭借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了收入年年增长,感到十分幸福。
像尚跃一样,在广大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经营者尝到了改革的甜头。截至上月底,全市共574977个农户申请确权,已完成测绘面积528.36万亩,颁发《农村土地经营权证书》572325份,占申请农户数的99.54%。全市共有5个乡镇19个村116个村民小组,开展了农户互换并地“一户一块田”试点工作,“一户一块田”总面积6.87万亩。目前,我市还有8个村省级试点村改制工作已近尾声,“村改居”2个试点村资产处置工作已经结束,其它“村改居”91个村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正逐步展开。此外,今年全市新认定市级示范社36个、示范家庭农场39个,省级示范社6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4个,国家级示范社2家。
“从城乡居民的消费性支出来看,今年农村居民教育支出增幅超过城市,且农村居民更加青睐购买耐用消费品。”调查队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前三季度,人均城乡居民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为545.94元,同比增长5.19%,其中农村人均数为429.09元,同比增长20.35%;农村居民前三季度购买洗衣机、空调等耐用消费品的人均支出为134.28元,同比增长1.51倍。
改革推动发展,保障促进共享。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社会覆盖,人人享有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成为现实。今年,我市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支出稳步提高。据调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市城乡居民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人均支出为437.53元,同比增长6.9%;尤其农村居民的个人缴纳数额增长幅度较大,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人均支出为110.06元,同比增长1.14倍。(记者 顾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