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统计局近日公布今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GDP)等宏观经济数据。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30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8.9%,位居全省第五。11项主要经济指标中,7项指标总量、5项指标增速居全省前5位,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是全市加快建设“两个中心”、实现“两个全面”的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根本遵循,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重点工作,全市经济运行的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
一季度,全市GDP增长8.9%,位居全省第五,GDP连续23个季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21个季度居全省前五。
全市116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212.76亿元,居全省第三位,同比增长10.3%,居全省第一位。
全市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308.7亿元,居全省第3位,同比持平;增长25.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7.3%,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7个百分点,增加值占比由上年同期的41%提高至44.1%。省级硅基新材料基地一季度实现产值127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25.4%。
用电量、金融信贷等支撑指标也印证了全市经济发展态势。据统计,一季度全市工业用电量9.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4%,工业用电量增长势头强劲,居全省前列。截至3月底,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1493.13亿元,比年初增加86.94亿元,同比多增16.08亿元,季度增量创历史新高。
创新驱动调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今年以来,我市工业战线大力实施调转促“486”行动计划,紧抓领军企业、重点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聚四大环节,工业经济总体呈现出生产趋稳、结构趋优、效益趋好的运行态势。
经济增长稳定向好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一季度,我市投资稳步提升,消费稳中向好,外贸快速增长,经济发展“好”的势头在延伸。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生产力,就是明天的效益。”2017年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暨龙子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奠基仪式上,我市主要领导传达出市委、市政府的一个鲜明导向: 要建成“两个中心”、实现“两个全面”,必须以项目建设为己任,以项目论英雄,以项目论实绩,以项目展示水平,在全社会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浓厚氛围。
在投资方面,一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9.5亿元,居全省第4位。其中,全市累计完成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投资194.2亿元,实现年度计划投资的29.9%。8.5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年产30万吨赖氨酸等453个项目加快实施,年产3万吨锆质新材料、龙子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57个项目开工建设。
在消费方面,一季度全市消费品市场需求上涨,物价总体运行平稳。一季度,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6亿元,居全省第5位,增长12.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就业形势较好,全市新增就业2万人,同比增长102.4%。
在进出口方面,一季度,全市进出口总额3.7亿美元,居全省第6位,同比持平;增长47.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同比前移6位。
实体经济动能不断增强
今年1月以来,市政府领导分别带队,以“聚焦实体经济·行走企业”为主题,走企业、走项目、走一线,倾听企业声音。
“我们这次来的目的,就是要了解你们的发展情况和遇到的困难问题,全力帮你们协调解决,支持你们加快发展。”市领导们开门见山说明来意,不遮掩,不回避,有什么困难说什么困难,存在什么问题点出什么问题。企业家们备受鼓舞,敞开心扉,将遇到的难处一一诉说,也针对发展实际,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希望政府能够帮助我们协调解决电力保障的问题。”“高端人才引进成本太高,恳请政府加大支持。”“希望增加公交车班次,方便员工出行。”企业家纷纷畅所欲言。
今年以来,我市实体经济发展势头在增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下,市场环境趋向好转,供求关系逐步改善,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总数达1116户,累计完成产值785.09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91.8%;同比增长17.4%,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93.7%。
多措并举助力实体经济发展。记者了解到,我市搭建了“1+2+N”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体系,优化《蚌埠市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政策》,出台《蚌埠市支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实施办法》,设立3000万新型工业化奖补资金,鼓励企业智能生产改造和创新发展。同时,推进“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出台35条措施助力企业降成本、出台《蚌埠市工业设计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实施意见》,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