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今年起我市每年500亩经营性地块建造装配式建筑

2020年11月09日 10阅读 来源:蚌埠新闻网 2017/5/11

蚌埠新闻网讯(记者 周芳林)近日,《蚌埠关于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由此,也吹响了我市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筑方式创新,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号角。

流水生产 送至工地拼装组建成整体建筑

2014年,我市成为全省首批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大禹家园公租房项目是我市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试点项目之一。记者了解到,大禹家园公租房的墙体、楼板、房梁、楼柱、阳台、楼梯等部件,是在一家生产流水线工厂提前预制好,然后再运送至建筑工地,通过塔吊车直接吊装。装配过程中,先吊装楼柱、房梁,再装楼板、内墙、外墙,将楼板嵌入,然后用高强度的成品混凝土连接加固,拼装组建成整体住宅。

“装配式建筑是一种绿色低碳、高效率的新型建筑方式。”采访过程中,市住建委总工室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传统现浇建筑施工现场,往往是尘土飞扬,噪音轰隆,而采用装配式建筑作业,减少了在施工现场和泥、抹灰、砌墙等工序。装配式建筑项目,以工厂筑造零件,现场装配方式来盖房子,具有环保、节能、污染少的优势。

2016年,国务院出台相关政策提出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力争用约10年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去年年底,我省也下发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通知,将以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和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为重点推进地区,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装配式施工能力大幅提升,力争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5%

我市出台发展装配式建筑实施意见,今年起,每年安排500亩经营性建设地块建造装配式建筑。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达20%,建筑面积累计超过1000万平方米。

政策扶持 提高技术水平激发市场活力

近年来,我市建筑产业持续加快发展,但是建筑产业整体现代化水平不高,存在建设周期较长、资源能源消耗较高以及标准化程度较低等问题。

自推广建筑产业现代化以来,目前我市装配式建筑推广起步良好,截至去年年底,全市装配式新建筑面积达25.5万平方米。随着装配式建筑推广范围加大,产业前景也被业内人士看好。但受制于成本、技术、人才等资源欠缺,业内人士认为,市场活力还尚待进一步激发出来。

我市不断完善政策扶持,创新方式推进装配式建筑建设。引进了国内2家装配式建筑龙头企业,带动安徽水利、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研究院等企业转型,启动了4个装配式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年生产能力可满足100万平方米工程建筑需求。

加大技术支撑。我市与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选派7名高校专业教授组成专家团队,并邀请省内外47名建筑产业专家,建立建筑产业现代化专家库,为建筑产业现代化政策制定和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服务。

率先试点  加大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推广

在西方发达国家,装配式建筑已经被广泛采用。但是在我国,目前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面积中占比不高。

“装配式建筑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简单地说,就是最终实现把蔚蓝还给天空,把碧绿还给大地。”市住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建筑产业化初期成本虽高,但从长远来看,其效益远大于传统建筑产业,随着建筑产业化的规模逐渐扩大,越能发挥标准化与工业化的优势,其增量成本越低。

目前,我市率先试点4个装配式建筑项目,其中,大禹家园公租房采用装配式钢结构预制外墙挂板技术建造,技术体系在我省乃至国内均属首创。

据悉,钢结构建筑以工厂化制造和装配式施工为特征,与钢结构相配合的外墙板的装配化是考核工业化的关键。建筑工业化急需开发保温隔热、防火、防水、隔音、装饰一体化的装配式外墙板,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制造、装配化施工,大大提高工程精度和周期。

业内人士建议,应当加大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推广,以政府投资建筑工程装配式建造带动建筑业转型发展。同时,针对人才资源短缺等短板问题,要加大对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扶持力度以及行业专业人才培训,广泛宣传装配式建筑的优势,推进装配式建筑在社会广泛应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