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制造强市”建设迈出铿锵步伐

2020年11月09日 10阅读 来源:蚌埠新闻网 2017/6/14

日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以《安徽蚌埠:打造“新玻璃”产业高地》为题,对我市坚持创新发展,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世界玻璃产业高地进行报道。

在中国玻璃新材料科技产业园内,以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为代表的“新玻璃”产业,依靠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在超薄玻璃基板、光伏玻璃等领域内多项技术垄断,取得系列世界领先科技成果,实现玻璃越做越“薄”,产业愈来愈强。

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城市、安徽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蚌埠曾诞生安徽省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块手表、第一台空气压缩机、第一台收音机等,制造业是发展的根基所在、潜力所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核心战略,着力优政策、打基础,强供给、促转型,加快推进“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转型。2016年,全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743.17亿元,连续七年进位,成功重返全省前3位次;今年一季度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12.76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居全省第1位。

主攻“三大领域”,全力提升产业实力

611日下午,北方通用电子MEMS核心器件产业基地新投产的生产线上,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忙碌,这里生产的微电子产品,广泛运用于航空航天、兵器、汽车、工业装备和消费电子,市场前景广阔。

北方通用电子MEMS核心器件产业基地项目,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与蚌埠市政府的一次深度合作,总投资16亿元,分两期实施,将建成国内最具规模、功能齐全、核心竞争力强、技术和制造水平国际一流的MEMS器件产业基地。

“我市全面贯彻落实调转促省‘4105’和市‘486’行动计划,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中资源优势,攻坚产业发展重点、制高点。”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市主攻“三大领域”,全力提升产业实力。首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大力巩固提升省级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启动建设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制造、专用电子器件等首批3个市级基地建设,加快推进8.5TFT-LCD玻璃基板、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比亚迪云轨制造、泰富重装智能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上,我市紧抓国家、省支持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政策机遇,加快推进西部城区5户重点化工企业退市进园、16户商混企业退市进郊和34户老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我市还主攻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工业设计产业的实施意见》,设立市“工业设计专项资金”和8亿元“育珠设计产业基金”,编制《蚌埠市工业设计“十三五”发展规划》。

瞄准“三大方向”,全力挖掘发展潜力

生产规模扩大三倍的同时,员工数量却没有增加,安徽珩业车轮有限公司快速发展的奥秘,就在于用工业机器人装配替换传统生产线。在这个企业,工业机器人作业贯穿车轮产品生产加工的每道工序。“只要开通电源,24小时连续作业,产品质量提升很多。”企业负责人年君表示,蚌埠鼓励企业引进的工业机器人在标准化的工序环节上非常实用,对企业应对目前的人力资源困局有极大帮助。

据介绍,我市准确把握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聚焦重点难点问题攻坚,积极开辟制造业转型升级新路径。一方面推进产业高端化,瞄准产业链中高端环节,发挥驻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优势,聚力硅基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突破,构建技术和产业、金融和资本、平台和企业、制度和政策4大创新体系,成功攻克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4G综合检测仪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另一方面,推进生产智能化,大力实施“互联网+制造”行动,累计创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46家,培育昊方机电、凯盛科技2家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深入落实“机器换人千百十行动”,推进凯盛科技、汇精模具等企业智能化改造,大力培育工业机器人、新型传感器等智能产业。同时,推进发展绿色化,按期完成经纬轮辋钢20吨电炉、迅启电源40万千伏安时铅蓄电池生产线等国家重点淘汰项目拆除任务。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记者 张胜华  通讯员 崔世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