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蚌埠市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2020年1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蚌埠新闻网 2017/4/27

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固镇县桥东民族村文化广场。

我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现有3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4.2万人(市区近2万人),在全省排第6位。其中回族人口38778人、蒙古族639人、满族387人、彝族301人,其他民族均在300人以下。主要分布在五河县、龙子湖区和蚌山区,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全市有1个民族乡,12个民族村,3所民族中学,10所民族小学,5所民族幼儿园。

“十二五”以来,全市民族宗教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市及时制定了蚌埠市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规划,以推进“四大建设”为抓手,狠抓“共同发展”提升行动意见落实,民族聚居地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水平大幅提升。

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近年来,在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我市以加快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增产增收为目标,切实加大对民族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卫生事业,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使得民族乡村呈现出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我市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加速培育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优势的特色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少数民族省市级合作社示范社,推进民族乡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健康快速发展。如临北回族乡强化蔬菜基地和牛羊养殖基地建设,万福回民新村加强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四铺回族村加强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建设,上营回族村加强家禽生产基地建设,桥东回族村加强肉牛养殖及深加工的“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发展。另外,加大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力度,鼓励民族乡和有条件的民族村走园区招商、工业强乡(村)之路。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使得全市少数民族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6933元增长到2016年的13250元,实现赶超目标。

对民族乡村长期发展起支撑作用的交通、水利、信息、科技、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我市优先支持发展。2011年以来,市民委牵头开展的民族地区帮扶工作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占到帮扶资金三分之一强,为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民族乡村农村安全饮用水、用电和通讯基本得到保障,“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

2016年度进一步优化对口帮扶工作,根据民族村发展需求筹划项目,市直30个民委委员单位对10个民族村开展“3+1”帮扶(每3个单位帮扶1个村),把工作落实到解决民族村特殊困难和问题上,不断改善民族村生产生活条件。民族乡村建设卫生院(室)14个;民族中小学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大幅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率100%;民族乡村养老社会化保障不断完善,五河县临北回族村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建设项目通过验收,固镇县桥东回族村全省美好乡村已经建成。

助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为了增强其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加强了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助力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着力提高全市少数民族干部的整体素质。连续12年将举办“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列入全市干训计划,已有来自全市各条战线的科级以上少数民族干部800多人次参加了培训。根据民族乡村发展需求,着力加强技术人才培训,持续开展少数民族实用技术培训,5年累计培训人员600多人,有效提升少数民族致富能手、创业带头人的辐射影响力。

为了全面提升服务少数民族群众工作水平,建好经济发展软环境。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促管理,以基层社区、清真寺为着力点,积极打造“15分钟服务圈”,使服务管理工作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制定了《蚌埠市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方案》。切实提高社区服务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能力水平,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常态化的窗口式服务。

2012年,市民委主动协调相关部门,成立了蚌埠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站,并在太平街清真寺建立了服务站,围绕子女入学、务工经商入市、宗教生活入寺等环节,积极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从2014年开始,先后在太平街清真寺、马村清真寺等5坊清真寺成立外来穆斯林之家,及时了解和掌握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思想生活情况,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寓宣传教育于服务保障之中。积极培养特殊人才,在新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中发展了志愿宣传员10多人、双语翻译员5人。2015年下半年开始,市民委筹措资金30万元,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活动较为集中的龙子湖区建新社区和长途汽车客运中心站、蚌山区太平街清真寺、禹会区东海新村、淮上区玉博园筹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引导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积极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立足特色,对症下药

下一步,针对民族乡村发展的现状,我市立足特色,对症下药,要为民族乡村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完善差别化扶持措施,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从民族乡村实际出发,研究、制定和实施民族乡村经济发展优惠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调动激发少数民族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另外,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加强民族乡村交通、通信、有线电视、水利、电力、农田基本建设及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的突破。协调争取各类资源,深化对口帮扶工作。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工作的支持,充分发挥交通、水利、电力、教育、工商质监、税务等部门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完善民委委员制度,充分发挥民委委员单位的整体合力。强化科技兴农意识,提升基层组织水平。各级政府加大对民族乡村科技扶持的力度,加快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深入民族乡村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和科技成果推广活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