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讯(记者 江海)今年以来,我市共发放救助资金1.8亿元,救助73.9万人次,让更多需要雪中送炭的困难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9月1日,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坚持把建立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作为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内容来抓,按照“制度健全,管理有序,操作规范,服务优良,群众满意”的要求,健全工作机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推进“救急难”工作,社会救助水平持续提升,困难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低保金涨了,困难群众更踏实
今年70岁的张女士家住青年小区,她没有退休金,但每月都能拿到48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可满足日常生活所需。据了解,从今年4月1日起,我市市区及三县城市低保标准由原户月人均420元调至480元,市区农村低保标准由原户年人均2400元调至3420元,三县农村低保标准由原户年人均2400元调至3180元,提前实现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
去年以来,我市出台了《蚌埠市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实施办法》等社会救助工作系列文件,基本建立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灾害救助、城乡医疗救助为基础,以临时救助为补充,与廉租住房、教育、司法、就业等专项救助制度相衔接配套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后,年度重点工作成效明显:按照实行农村低保制度兜底脱贫的任务要求,把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中符合条件的、没有劳动能力或暂时无法通过扶贫开发脱贫的困难家庭,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
进一步完善《蚌埠市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积极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简化工作程序,扩大救助对象、救助病种、资助参合参保范围。今年上半年,我市累计实施医疗救助1.3万人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542万元。
在扩大新农合诊疗范围、提高大病医疗救助标准基础上,我市探索建立村级大病救助基金制度。目前,全市111个村建立了村级大病救助基金,覆盖全部88个贫困村,初步筹集资金964.23万元,受理申请267人,为211名贫困人口发放救助资金97.1万元。
求助有门,社会救助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近日,记者在我市多个街道、社区看到,办公场所内均设有社会救助受理服务中心、社会救助窗口,遭遇困境的居民若需求助,随时可以前来咨询、求助。据了解,目前,我市85个乡镇(街道、社区)依托政务大厅、办事大厅等,设立了社会救助受理服务中心等,及时受理困难群众救助申请。今年以来,通过窗口受理政策咨询、救助申请3140件,转办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申请等395件。
我市现已建立由市级27个相关部门和单位组成的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做好最低生活保障与医疗、教育等其他社会救助政策以及促进就业、扶贫开发政策的协调和衔接。
我市还完善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印发了《蚌埠市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实施方案》;启用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实现了婚姻登记、社保等信息系统对接、数据实时共享。
“救急难”,让珠城市民急难之时有希望
长淮卫镇居民李子豪家3胞胎早产儿治疗费用求助项目,在15天募集期内获得1530名爱心人士关注,合计接收捐款83810.51元;怀远县褚集镇7岁女孩褚良云意外严重烧伤求助项目,短短22小时内获得2397名爱心人士关注,合计接收捐款100457.49元,提前触发10万元封顶红线。
据了解,今年我市创新“救急难”工作机制,建立“互联网+”技术构建救急难微信众筹平台。今年6月,成立市救急难基金会,建立起“民政牵头、公众参与、基金兜底”的救急难工作模式,围绕救急解难,对因突然变故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或个人实施分类救助,实行应急性常规救助与公众号众筹救助相结合。市救急难基金会微信公众号7月27日正式开通上线以来,平台关注度突破2万人,成功实施上述两例救急难众筹项目,获得省民政厅充分肯定,将在全省推广蚌埠模式。
在开展县级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推进社会救助网上审批工作中,固镇县在县政府政务服务大厅建立由县直多部门和单位进驻和参与的县级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将13个救助职能部门的37项救助业务全部通过平台实施,让“数据多走路、百姓少跑腿”,今年6月中心正式运行以来,已受理乡镇上报各类救助申请14024户21312人次,网上办理审核审批13892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