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天气渐冷,淮畔珠城却始终活跃着创新的因子,不断释放着发展的热度——
蚌埠接连举办中国MEMS传感器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蚌埠)高峰论坛、2017年院士安徽蚌埠行、第12个院士工作站揭牌、安徽省第四届工业设计大赛颁奖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工业设计周,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凯盛集团等合作集中签约等活动……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这一场场创新活动的举办、一个个创新平台的搭建,正是蚌埠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创新发展这个第一动力,汇聚各种创新力量,推进蚌埠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实际行动。
关键词动力
技术创新产生磁场效应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而创新,正是融入蚌埠血脉的发展基因,激活这一基因,才能拥有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里,0.15毫米极薄玻璃薄如蝉翼,能像普通塑料薄膜一样弯曲,甚至柔韧性更强——从“超薄”到“极薄”,争当全球第一,作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城市,蚌埠有这样的底气与能力。
10月12日上午,中国第一片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高效模组在蚌埠成功下线。这是全球光伏领域的开创性成果,实现了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模组的国产化,对全线打通中国薄膜太阳能模组产业链,打造中国最大的薄膜太阳能光伏基地,推动新能源发展核心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个接踵而至的创新成果所产生的磁场效应,带来的是产业结构的显著优化,体量规模的大幅提升,骨干企业的快速集聚。
今年以来,随着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实施,我市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得到不断提升。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69亿元、居全省第3位,增长17.2%、居全省第6位。知识产权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前三季度发明专利授权量377件、居全省第6位,实现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8件、居全省第4位。1-10月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7.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
一枝独秀不是春。中光电8.5代基板玻璃、41所5G通信测试系统、214所MEMS核心器件……随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蚌埠,正由原来的以纺织服装、机械化工为主导的老工业基地,加速向以硅基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化工业城市转变,为加快建设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了强劲动力。
关键词活力
要素集聚产生乘法效应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个地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一个企业创新的主体是人才。
而创新从不是孤立事件,它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体系,正如十九大报告阐述的,是与实体经济、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完整体系。
今年9月,安徽省大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化学减材技术成功制作423PPI高精度金属掩膜板,并在中国国际OLED产业大会上进行产品发布,获得参会代表的关注与好评。大富光电创始人高小平,是我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领军人才、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
“我们在获得首笔‘专利贷’后,研发能力迅速增强,核心技术不断提升,很快在富马酸绿色化制造、苹果酸色度消减等技术上取得一系列突破,7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站在新的发展阶段回头望,分批注入的专利权质押贷款,让安徽雪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云政对“专利贷”这款金融产品充满感激。
12月6日上午,在位于解放路胜利路立交桥下的双创示范基地,被大学生创业者亲切叫为“方妈妈”的方雯,正和往常一样和创业青年围坐在一起聊天。从下岗职工到民营企业家,从跨国公司总经理到蚌埠市民营科技孵化器第一人,她所发起的天使资金和种子资金,已经成功帮助一个又一个创业青年成功圆梦。
在这个全新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中,各类创新要素集聚,有效破解了蚌埠难题,更为蚌埠产业发展打造了“活力源和加速器”。
关键词潜力
聚力创新增强发展后劲
作为安徽科教资源第二大市,蚌埠现有安徽财经大学等高等院校12所,各类职业教育院校34所。拥有中国建材集团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0所、41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214所等国家重点科研单位。
驻蚌单位是蚌埠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年年初,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我市多个部门组成4个调研组,深入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中电科集团40/41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214所、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等26家驻蚌单位找成果、找项目,摸排出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项目。
为进一步强化驻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撑作用,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驻蚌单位加快发展的意见》,持续挖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潜能,深化与驻蚌单位的合作共建,进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关键一公里”。
下好改革“先手棋”,打好创新“组合拳”。在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中,我市坚持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结合国家、省有关扶持创新的精神,修改拓展本市自主创新政策,一项项优惠政策为企业创新发展添砖加瓦、注入活力,正不断促进科技、产业、改革成果加快形成。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近期,我市又出台《蚌埠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两个中心”建设若干政策意见》,政策意见涵盖“三重一创”、创新型城市、工业强市、技工大市、人才高地5个板块共50条。
“创新50条”是我市对省有关政策的有效衔接和拓展,较以往政策具有较大突破。加大扶持力度,为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对超过省政策支持上限部分,市按省政策条件给予跟进支持。聚焦发展重点,针对全市创新发展的痛点对症施策,着力突破研发投入不足、高企增长乏力等难点。强化个人激励,对于支持额度小的事项,由对企业的奖励改为对企业法人代表和工作人员的奖励,进一步调动企业相关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
通过政策“干货”,蚌埠正着力创新驱动,加速产业集聚。如今的蚌埠,一家家创新企业蒸蒸日上,一个个创新团队奋发有为,一个个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创新,正成为蚌埠发展的第一动力,为加快建成“两个中心”、实现“两个全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记者李扬)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