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唯创新者进。
4月6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龙子湖区的触摸屏用超薄高铝盖板玻璃生产线项目,看到生产线上,巨大的玻璃熔炉烤窑正在升温预热,一件件生产设备进入了最后的调试阶段。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这座由中建材(蚌埠)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投资的项目,上个月末刚刚成功点火,力争五月下旬产出第一批成品。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项目采用了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自主研发的超薄浮法工艺,可以生产0.4mm、0.5mm、0.7mm、1.1mm的超薄基板,建成后将打破我国触摸屏用超薄高铝盖板玻璃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再次填补国内空白。
浮法玻璃生产技术,一直是蚌埠的骄傲。在玻璃工业技术史上,蚌埠院第一个将中国玻璃技术打入国际市场,第一个将传统的垂直引上生产线改为先进的浮法线。如今,连续两年多的时间里,0.33mm、0.2mm、0.15mm超薄浮法电子玻璃相继被成功拉引,一项项世界工业化工生产纪录被不断刷新。
不久前,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6家单位共同完成的“超薄信息显示玻璃工业化制备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开发”成果,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技术的运用为下游产业降低成本约860亿元,保障了国家电子信息显示产业的安全,实现了我国玻璃生产技术由“追赶型”到“领跑型”的转变。
数十年时光荏苒,抓创新初心不改。扎根于蚌埠这片创新沃土,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一批单位,多年来取得的一个个成果无不打上了创新的烙印,印证了创新驱动的洪荒之力。
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小发展,不创新难发展。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的成功经验再次证明了: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蚌埠,创新发展有优势
企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创新氛围。蚌埠,就是一座具有创新基因和创新氛围的城市。
回眸历史,不论在计划经济年代,还是改革开放以来,蚌埠都始终紧抓创新不放,涌现出了一批耀眼江淮的明星产品和敢为人先的改革新招。
从远处说,尽管身为老工业基地城市,但蚌埠的发展繁荣始终与创新紧密相连,计划经济时代,全省第一块手表、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冰箱……蚌埠书写出安徽工业多个“第一”的传奇,使蚌埠倍添荣光。
从近处说,这些年,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到蚌埠棚户区改造“六有模式”,再到“一块田”试点……多年来,蚌埠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唯进步,不止步。
“创新是蚌埠最重要的基因、最鲜明的特征,是蚌埠发展之‘魂’,是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去年12月,市委书记于勇刚刚赴任蚌埠,就围绕创新进行调研,并主持召开创新发展座谈会,要求全市上下高举创新大旗、放大创新优势、做足创新文章,为建成“两个中心”、实现“两个全面”提供强劲支撑。
“蚌埠,创新发展有优势。”在他看来,蚌埠天生具有优良的创新基因,具备创新发展的独特条件。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从科教资源来看,蚌埠在省内拥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仅次于合肥,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兵器工业214所、中电科40所、41所、安徽财经大学等都是创新发展的动力保障。
从企业集聚来看,蚌埠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创意文化等产业中,汇聚了一批叫得响的创新型企业,且众多企业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不断跃升。
从人才资源来看,近年来,依托蚌埠交通区位的独特优势,我市大力加强与京沪线上各类院校、研发机构合作,着力打造京沪线上的人才集聚地,在培养、引进了一大批高精尖人才的同时,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速向蚌埠集聚。
从政策叠加来看,去年末,省政府专门印发了《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出台了推进示范区建设的诸多政策。我市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政策措施,为创新创业添柴加薪。
传承创新基因,不断追求超越。正是这些蚌埠优势,铸就了蚌埠发展的充分自信。
“敢于同强的比、向高的攀、与勇的争、跟快的赛,始终保持永不满足、永不停步的进取精神。”市委书记于勇在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
转化,下好创新“先手棋”
蚌埠加速创新发展,路径选择在哪里?
实践创新闯新路,唯有见势早、行动快、发力准,才能赢得主动,抢占先机。
前不久,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赴苏浙沪学习考察,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创新理念上的差距是最大的差距,创新发展上的短板是最大的短板。蚌埠要实现创新发展,首先需要的是思维上的革命、理念上的创新。
理念不创新,一切难创新。当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蚌埠发展正处于动能转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既要“赶”又要“转”双重任务,唯有依靠创新促进新动能异军突起,也唯有依靠创新推动传统动能加速转型。
“把创新发展摆在核心位置”,在今年省“两会”期间,于勇面向全省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在新理念的指引下,蚌埠的发展也迈出了新步伐。
位于大学城附近的北方通用电子MEMS核心器件产业基地项目,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与蚌埠市政府的首次重大合作,致力于在MEMS产业化领域打造国内一流、有重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集成电路生产基地。去年,项目内EMCCD器件成功下线,成为亚洲首条成功上线量产的生产线。这里生产的微电子产品,广泛运用于航空航天、兵器、汽车、工业装备和消费电子,市场前景广阔。
充分调动驻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是蚌埠立足现有资源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不二举措。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合作,就是推进驻蚌科研单位科研成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典范。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依托核心技术优势,深入谋划大项目、好项目,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形成全产业链竞争优势;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强力推进成果转化运用,推动“钱变纸”向“纸变钱”转变,正是蚌埠在这场创新大赛中下的“先手棋”。
聚力,营造创新好环境
科教之城、创新高地。
蚌埠的创新发展,不是一点一线,而是全面开花。市委、市政府从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入手,着力营造优质创新创业环境,并大胆在金融、人才、投资、股权、分配等方面积极探索,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在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下,一个个园区拔地而起,一栋栋人才公寓加快建设,一座座创新基地不断聚集。
3月30日,省政协调研组专程到蚌埠调研创新创业情况。当调研组走进位于蚌埠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内的“WM众创智慧谷”后,被这里深深地吸引了——三年前,这里不过是一间被废弃的仓库,如今却在这里成立了全省首批省级创业大学。
“蚌埠有这么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怎么把丰富的科教资源转化为创客的发展资源?最好的方法是建立一个综合服务平台。”WM众创智慧谷的发起人方雯向调研组介绍。
去年,在市人社、科技、妇联等单位的牵头下,由6所蚌埠高等院校、1家研究院所和2家公司共同发起成立蚌埠江淮创业学院,在这里,创客们将享受到近80位企业家导师提供的创业辅导、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企业管理咨询、投融资平台、市场开拓等全方位服务。
大力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深入开展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贷款,开展“税融通”业务,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市级领导每人联系一个科研院所和高校、一个产业、一个企业、一个人才团队制度,加强统筹协调和战略谋划,及时研究解决创新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一项项实实在在举措的支持下,蚌埠创新发展的巨轮行稳致远。
发令枪已经响起。在这次新开场的创新大赛中,蚌埠要敢当领跑者,勇于闯新路,以更大气魄、更强力度推动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的全面创新。
新机遇已经来临。高举创新发展大旗,充分发挥科教之城、创新高地的优势,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必将推动蚌埠加快建设科教大市、技工大市、工匠大市、制造强市,必将加快推动蚌埠建成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政策先行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产业创新升级引领区、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为“两个中心”、“两个全面”的建设提供坚强支撑。(总策划:袁成文 孙恭智 记者 顾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