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蚌埠4月4日电(张磊 余小乔)清明时节,扫墓大军纷至沓来。在这个传统节日里,似乎只有墓园的“烟雾弥漫”才能衬托出节日氛围,爆竹声四起中才可传递对先人的感恩。然而在安徽蚌埠,往年普遍存在的当街烧冥钱、火纸和逝者遗物的现象,在今年却“躲起了猫猫”,取而代之的是网络上香、鲜花公祭、家庭追思、认养纪念树等现代而文明的祭祀新风。是什么让这里发生了如此惊人的改变?
整治,从部门合力开始
晚上7点到11点期间,走在蚌埠大街,随处可见戴着红袖章的巡逻人员站在路口,一手拿着文明祭祀宣传单,一手拿着小喇叭或小喷壶,劝阻当地市民在街头焚烧冥币、火纸等不文明祭祀行为。
“往年每到这个节点,总能看到大街小巷火光冲天、烟雾缭绕、烟尘乱飞的祭祀景象。”蚌埠市民政局局长华如军告诉记者,为了阻止这种不文明、欠安全的祭祀行为,今年首次动员社区工作者和在职党员对辖区内不文明祭祀行为进行劝阻,并起到了很好的禁烧效果。
事实上,调动社区力量在路口巡逻只是蚌埠市开展不文明祭祀集中整治活动中的一个突破口。从3月19日整治活动启动以来,蚌埠市各级各部门联手打出了一套配合默契的摒弃祭祀陋习的“组合拳”——
蚌埠市民政局作为牵头部门,在两天时间内紧急赶制出八十万份有关整治活动的《通告》、《便民告示》和《致全市党员干部的一封信》,并迅速发往县区和部门,在思想层面率先动员;
各区政府(管委会)接到动员令后果断行动,组织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党员、大学生志愿者每晚对辖区内道路、广场进行巡查坚守,对焚烧冥钱、火纸等不文明祭祀行为进行劝阻;
宣传部门为了舆论造势,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方式,进行祭祀政策宣传、专题探讨、正反面实例报道,让文明祭祀深入人心;
教育部门利用自身优势,动员全市中小学教职员工和学生,用主题班会、家长会、清明节诗文朗诵会等形式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倡导文明祭祀; 行政执法部门派出12个执法巡查组,每天19:00至23:00对六个区的100多个看守点逐一巡查督导;
工商质监部门会同行政执法部门对制作、销售的封建迷信祭祀用品进行收缴;
监察部门坚持每天督查暗访各区及部门整治工作落实情况。
“堵,是拦截,也是引导。我市通过多部门联合执法,群防群治,终于使城市建成区公共场所的不文明祭祀行为得到基本遏制。”蚌埠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整治行动领导小组组长王勇勇对此深感欣慰。
疏导,以人本关怀为要
烧纸祭祀,冥币寄情,在清明期间以这种方式祭奠已故亲人,似乎已是定势。
然而,在强调文明、低碳的今天,为图方便而选择在公共场所焚烧纸钱冥币的做法,给社会带来的负能量却不可小视。“污染环境,影响交通,甚至酿成火灾和交通事故,同时也与全省文明城市的形象不相称。”蚌埠为此饱受困扰。
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困扰,同时兼顾人们祭祖的心情,蚌埠在今年的整治祭祀行动方案中,一方面强调“堵”,另一方面也切实做到了有效的“疏”:交通部门协调出动90余辆公交大巴,开通4条免费扫墓专线;交警部门派出警力,对市区主要公墓周边进行交通疏导,确保交通顺畅和群众祭祀安全;住建部门在烈士陵园附近开辟专门林地,免费向市民提供树苗供栽种认养以寄思念;陵园、公墓管理处设置公共祭祀台和香炉,倡导鲜花祭祀、上香祭祀……
3月28日是周末,位于蚌埠市东郊平山公墓的“思亲索”边,一拨又一拨的市民拿着免费提供的卡片和笔,认真地写下自己的“天堂寄语”,并将卡片系在“思亲索”上。在北侧位置的公共祭祀台旁,不少市民在排队敬香、献花、鞠躬。
“其实清明祭祀就是表达一种思念,寻求一种慰藉,只要能够表达这份心情,简洁大方的形式或许更有意义。”公墓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表示,首次尝试在公墓设置“思亲索”这种形式,就是为了满足一些人“给天堂亲人捎句话”的简单想法。
除了现实生活中大力倡导文明祭祀、环保祭祀,变“实物祭祀”为“精神传承”的网络祭祀也成为蚌埠极力推崇的祭祀方式之一。为此,蚌埠市民政局还专门设立了“网上文明祭祀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市民开展网上祭祀和家庭追思活动。
“疏,是沟通,也是文明。消除不文明祭祀行为的顽症,关键是要畅通人们对逝者表达思念的渠道。”王勇勇认为,今年蚌埠在这方面有了一些实在的举措、探索和突破,值得为之点赞。
文明祭祀,走进百姓生活
“爷爷您好!我下周就要月考了,我会考出好成绩的。您在天上不用担心奶奶和我们,我们会好好生活,平平安安过日子。您在天上不用太节俭了……”4月3日晚上9点多,刚写完作业的蚌埠二中学生丽娃跑到书房电脑桌前,熟练地通过“天堂纪念馆”的“许愿墙”,为爷爷写下寄语。
丽娃为爷爷“建设”的纪念馆里,不仅有爷爷的生平介绍,还上传有十数张生前单人照和全家福。鲜花簇拥的墓碑前,丽娃熟练地拖动着鼠标、轻敲键盘,上香、点烛、献歌、敬酒。
丽娃告诉记者,爷爷生病不治后,奶奶一度病倒。为了表达思念,她在“天堂纪念网”上为爷爷建立了一个纪念馆。经过精心布置后,网上纪念馆便成为一家人寄托哀思的地方。每逢清明节、春节等重要日子,一家人就会借助网络对爷爷表达思念。“这种祭祀方式既环保又低碳还方便,挺好!”
相对于丽娃网络祭祀的新潮时尚,家住大舞台小区的郭先生参加的家庭追思会则充盈着浓浓的家族气息。
吃过晚饭,郭先生全家围坐在餐桌前,在桌上摆上一张大大的“全家福”,由父亲起头讲爷爷奶奶生前的故事。讲到动情处,大家有时会笑,有时会流泪。郭先生说,平时大家都忙于工作,孩子又要学习,一家人很少聚在一起好好谈心。最近三年间,每到清明节,家里都要举办一次追思会,通过追忆长辈们的生平和事迹,表达对他们的怀念,同时也教育了下一代,很有意义。
社会在进步,文明在映现:不跟风、不落俗、有意义、讲朴素,“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如今,文明祭祀理念在潜移默化间浸润着人们的心灵,“风清气正过清明”已成为蚌埠的一种共识。用一束鲜花、一樽薄酒、一炉纤香或栽种一株树、写上一篇祭文以悼念先人的祭祀方式,已成为越来越多蚌埠市民的清明选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