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蚌埠救助站:“七用工作法”帮滞留人员“寻亲找家”

2020年1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蚌埠新闻网 2015/10/23

在蚌人民网蚌埠10月21日电(张磊 余小乔)姜某玲,4月15日进站,8月20日离站,被送回阔别十八年的内蒙家中;杨某梅,8月11日进站,16日找到泗县的家,17日由家人接出站;刘某红,2月11日进站,7月1日由站内工作人员护送出站,回到广德卢村的家……埠市救助管理站涂山安置点的档案册上,密密麻麻记录着30多位已经找到家并回归家庭的滞留人员信息。帮助滞留临困人员寻亲、找家,业已成为蚌埠市畅通救助安置渠道的破题之举。

兜底,涂山安置点应运而生

位于蚌埠西郊涂山脚下某部队闲置营区的临时安置点,长期住着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受助人员,尽管他们的数字一直在变化,但基本稳定在50人上下,最多时达80多人。

他们都是谁?救助站站长门建林介绍,他们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其中绝大多数是有智力或精神障碍的流浪人员,还有一部分是因病、因贫、因弃、因家庭不和离家到蚌生活无着的,也有来蚌陷入困境的临困人员。“城市救助站的职责是‘托底线、救急难’,只要我们发现有救助需求的,就必须实施救助”。

据了解,蚌埠救助站自2003年建站以来,已累计救助各类临困人员10.3万余人次。针对流浪人员逐年增加、临时安置点场地小、床位少的问题,2011年底,蚌埠通过场地租赁的方式自办了涂山临时安置点,形成了以自办点为主、民办点为补充、分类分流安置机制,确保救助站出口通畅。

日前,记者走进涂山安置点。墙上的公告栏显示,当天安置点里有42名受助者,其中男性13名、女性29名;一般人员6名,智障人员31名,精神病人3名,另有2名住院治疗人员。“我们对安置人员进行分类,是为了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防止意外发生。”分管安置点工作的余果副站长说,“有的生活不能自理,还要人帮着脱衣、盖被、洗澡、喂饭。”

院子里,受助人员穿着救助站分发的衣服,安详地坐着晒太阳。厨房、卧室、走道里,工作人员忙着择菜做饭、整理床铺、打扫卫生。当天的午饭是日常的两菜一汤,菜香飘过喷洒着清新剂的过道,在院子里荡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安置点对每一位受助者,都会做到“五个一”,即洗一次澡、理一次发、换一身新衣服、查一次身体、谈一次心,给他们“家”一般的感觉。

受助人汪登友对安置点提供的周到服务表示由衷感激。在他手写的一封感谢信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蚌埠救助站接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病老残呆傻和无家可归的人,在服务中不但不摆官架子,反而甘当佣人,每日三餐亲自把饭菜送到不能起床的人手上,还经常帮我们洗澡、理发、换衣服,不怕脏不怕累,令人敬佩。

寻亲,为滞留人员救助安置破题

作为安徽省地级市中唯一的国家一级救助站,蚌埠救助站找到了涂山安置点这个3000平方米的救助“出口”。随着一拨拨受助群体的到来,涂山安置点的“出口”又该如何解决呢?

坚信流浪人员与城市文明创建和综治工作息息相关的门建林,今年一门心思地把常态救助的工作重点放在帮助滞留安置人员“寻亲找家”上。他说,“救助”的“救”只是临时行为,“助”才是长远计划。只有为滞留人员寻着亲、找到家,才能做到为国家财政减负,为小家幸福担当,也才能真正体悟到“找到一个人,幸福一大家”的人性救助真谛。

于是,一场关于个案寻亲的救助行动轰烈开展。

然而,这项看上去又理想又丰满的个案寻亲行动,真正实施起来却略显“骨感”--占九成以上的智障或精神病人,他们的信息如何甄别采集、怎样准确发布?寻亲过程的人员怎样保障、技术屏障怎么打破?找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有家回不了、有亲不相认、出事找上门”的责任风险怎样有效规避?

很快,门建林总结出“七用工作法”--用机构保障,用认识引领,用热情感化,用细心发现,用制度激励,用技术支撑,用网络覆盖,对以上问题进行逐一突破。

首先,公开招聘三名社工和心理咨询师,与民政局、救助站、志愿者协会、驻站公安一起,成立寻亲领导小组,固定专门办公场所和车辆,保障信息采集、协调联络和案例讨论。其次,对专门负责寻亲的工作人员和临时安置点服务人员进行集中讲课、个别谈心、短期培训,用制度激励他们俯下身、沉下心为安置人员提供真情服务,从细处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辨识他们的方言和语音信息。再次,与属地公安建立深度合作,通过开通救助站公安户口信息网,为滞留人员提供寻亲便利和技术支持。最后,利用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公益寻亲网站如《等着我》、《宝贝回家》和当地媒体等平台,发布滞留人员信息,动员全社会爱心人士参与个案寻亲行动。

68岁的东北老汉郝东平,拄着拐杖找女儿来到蚌埠,走投无路之下走进救助站寻求帮助,涂山安置点便成为他临时的家,管吃管住。不仅如此,工作人员还根据他的讲述,利用自有资源并发动志愿者积极地帮助他寻找女儿,目前工作已有眉目。

截至目前,蚌埠救助站已经为超过30名的滞留人员找到了亲人,占今年进点安置人数的一半以上。“我们一般通过看、查、问、闻等方式甄别安置人员身份,对年老、年幼或残疾无认知、无表达能力的,长期在外流浪无法查明其户口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必要时会协助公安做DNA比对。”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年初以来,救助站已配合公安部门采集了10名滞留人员的血样,通过DNA比对,4月27日已成功为杭州桐庐被拐女孩张某军找到了父母。

为了更好地帮助进站入点的聋哑群体寻亲找家,蚌埠救助站还与当地聋哑学校和心理咨询协会共同制定了分批培训计划。“一个‘人’的背后是一大‘家‘,找到一个人就幸福一大家。”门建林对自己奉献了15年的救助事业充满感情,“救助工作不是一袋米一桶油,不能作秀。救助工作直接服务于弱势群体,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进行能力建设。救助工作的终极目标是帮助滞留人员找到亲、回到家,这是一份为家庭送幸福、为政府树形象、为社会添和谐的美好事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