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加快建设“两个中心”,是摆在全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面前的一道“时代考题”。开展大讨论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是拉高标杆加快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转变作风激发斗志的现实选择。
知不足而奋进,望山远而力行。对标对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聚焦建成“两个中心”的目标定位,我们应当找准发展的差距、前进面临的挑战、攻坚突破的方向,从而拉高工作标杆,增强竞争意识,加大比学赶超力度。本报自今日起推出“新时代新担当加快建设两个中心——中心城市是什么”专栏,通过记者深入的采访,积极反映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对标中心找差距的深入思考和立足自身勇担当的生动实践。
蚌埠新闻网记者李扬
蚌埠被赋予“两个中心”的清晰定位,写入省级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既是蚌埠发展的难得机遇、强大动力,更是全市上下的政治任务和历史责任。
在全市新时代新担当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汪莹纯分析指出,区域性中心城市一般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经济势能高于区域内的一般城市,生产总值占所在区域比重大,人均生产总值高于区域平均水平。二是具有高层级的产业结构,是区域的经济、金融、信息、贸易中心。三是区域人才、技术、科研设备以及科研交流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也是人力资本、人才资源聚集的高地。四是具有便捷的城市内部及与外部联系的交通运输网络和快速的通讯方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交通枢纽的功能。
对照这些基本特征,对标省内外区域性中心城市,蚌埠在哪些方面具备中心城市的条件?蚌埠又该从何发力,打开协同推进“两个中心”建设的突破口?
关键词吸引力
人口集聚能力亟待增强
市域总人口在全省列第10位,皖北六市第5位;市域面积约为全国地级市平均市域面积的五分之一,在淮河经济带21个地级市中排第16位。谈及蚌埠建成“两个中心”的优势和短板,市发改委主任陶广生认为,建成两个中心,蚌埠具有交通枢纽地位显著、科教创新能力突出、医疗服务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实力雄厚、居住环境优良等突出优势,但是蚌埠人口总量、行政腹地小,城市体量和能级不够,区域吸引力尚显不足,造成了首位优势不够突出:“从与皖北各地市联系的分析显示,蚌埠仅与滁州、宿州有较多的人口联系,区域中心特性不够明显。”
“蚌埠都市区一体化尚不成熟,战略性资源整合不足,制约着蚌埠城市吸引力的提升。”陶广生认为,当前,蚌埠市区与三县、凤阳之间支撑体系不完善,都市区一体化水平低。同时,蚌埠公共中心体系不完善,战略性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当前城市战略性资源布局分散,缺乏高能级的公共服务中心,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高等级医疗服务设施、高等级休闲娱乐空间等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内部,对外联系不足,亟待空间和功能整合。
安徽财经大学皖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任志安认为,协同推进是蚌埠市有效建设“两个中心”的关键。而增强人口集聚能力,对蚌埠而言,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加快城镇人口集聚、城市规模扩大、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路径。蚌埠要因地制宜挖掘资源,重视培育特色产业,从而形成“以资源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带动人口集聚”的城市发展之路。
在任志安看来,对于蚌埠来说,建成中心城市尤为重要的是必须加快对区域外人口集聚能力的培育,不断增强自身城市功能,加强对区域外人口流入的吸引力和接纳力。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蚌埠在区位、资源、产业基础方面的优势条件,吸引专业人才、资金等产业要素集中,引导人口向蚌埠适当集中和回流。
“提升中心城市要素的聚集力、政策的吸引力、服务的辐射力、经济的影响力,需要国土资源部门积极作为。”市国土局局长张来凤表示,立足我市在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原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圈“一带一区一圈”中的区域地位,国土部门将把“两个中心”的发展定位、发展思路、发展方向体现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上,把城市生产、生活、生态规划在国土空间控制性详规中,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城市功能安排在国土空间规划利用条件里。同时,将按照十平方公里十万人的总体要求,组团式规划高铁东片区产城一体开发,为国际教育、会议会展、健康医疗、康养一体、楼宇经济、现代金融等业态落户高铁东片区提供发展空间。
关键词辐射力
产业带动能力仍需提升
毋庸置疑的是,近年来,蚌埠经济社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2018年,我市GDP增长8.5%,居全省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居全省第7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2.4%,居全省第1位,硅基、生物基产业产值分别突破500亿元、300亿元。但对标中心城市定位,仍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
任志安坦言,在淮河流域,从城市辐射力来看,蚌埠经济对淮河流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产业发展不足的问题严重阻碍了蚌埠建成中心城市的步伐。蚌埠要建成两个中心,必须加快产业创新发展,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转型路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强化产业支撑作用。
“2018年我市GDP总量仅为徐州四分之一和淮安一半,存在“慢进也是退”的风险。产业层次水平有待提升,经济新动能支撑不足。”陶广生认为,蚌埠新兴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总量不大、规模仍有待提升,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不足、区域推广和应用有待提升,人力资源流失严重、创新创业环境有待完善。他表示,发改部门将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改革意识和进取意识,努力提升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围绕硅基、生物基产业定位,咬定青山、双轮驱动,坚持“结构链条”、“体量规模”两手抓,推动玻璃制造、聚乳酸等“拳头产业”发展壮大,确保“双基”产值突破1000亿元。
“重大产业、重大项目不够多,主导产业带动力不够强,综合服务能力有短板。”谈到蚌埠工业经济上的差距,市经信委主任陈常林认为,我市应当继续坚定“工业强市”核心战略,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主抓手,着眼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推动工业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全市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