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下午,师范二附小的校园里,笑声伴着朗朗读书声,在冬日里显得格外生机勃勃。在教学楼的图书角,几个孩子捧着书看得津津有味。《神秘的大脚怪》、《害羞的山姆,加油!》,书中有趣的情节逗得孩子们不时哈哈大笑。数米之遥的操场上,启梦足球队的小将们换上了齐整的运动服、足球鞋,又开始了每天例行的训练。
走进师范二附小,不大的校园被布置得井井有条:五人制笼式足球场,60米直线跑道,到处都能听到天真快乐的笑声。说起来,孩子们最喜欢的还是各种课余活动——每周五下午,25个社团让孩子们充分释放天性,发挥所长。诗歌朗诵、合唱,科学实验、趣味数学,再到陶艺、布艺,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从图书角到足球队的训练,包括孩子们的运动服、足球鞋,还有社团活动的各种材料,全部来自义保经费。”校长冯萍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让孩子们更多地品尝到了教育的快乐。“我校800多名学生中,多半是留守和流动儿童。如果不是义保经费,学校开设不了这么多课余活动,孩子们的童年会失色很多。”冯萍说。
在推动教育改革、优化教育布局、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在更高层次均衡发展的关键时刻,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目前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标准为小学625元/生,初中为825元/生,寄宿生生活费为小学每年1000元/生、初中为1250元/生。“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简称义保经费,顾名思义就是要花在教育保障上,花在孩子们身上。”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刘玉泽介绍说,我市利用义务教育经费在城乡开展“两免一补”,即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国家规定课程的教科书、补助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在此基础上,固镇县还将“两免一补”提高到“三免两补”,增加了免除义教阶段学生作业本费和特困生生活补助费项目。仅此一项,今年固镇县财政就支出了265万元。
从去年开始,我市对特教中心的学生实行“七免两补”的零收费政策——提供免费的书包、住宿用品,免收学杂费、书本费、伙食费、住宿费,校服定制费,还向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和伙食补助。市区初中生的中考报名费、考务费、体育考试费、理化实验操作费也都由财政全额承担。采访中记者还获悉,继禹会区、蚌山区、固镇县、龙子湖区学校实行了“零收费”后,市本级学校也从去年开始免除了学生的作业本费,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来自市教育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全年补助公用经费和免除学杂费25870.5万元。前三季度,全市累计拨付23612.9万元,占全年预算的91.28%,超需时进度16.28%。校舍维修改造全年目标任务是改造32.4万平方米,耗资5799万元,我市仅用了九个月就全部完成。
“去年年底,国务院发出专门通知,要求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动义务教育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对于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动教育事业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刘玉泽介绍说,从2015年开始,我市城市义务教育保障标准大幅提高。标准提高之后,增加的2414.1万元全部由地方财政“买单”。与此同时,禹会区、龙子湖区、蚌山区等还在基础标准之后,另外安排了10-50元/生不等的公用经费,让教育更加“宽裕”。
如何把钱都花在刀刃上?对此,教育部门不仅100%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还特别讲究“精细管理”。“通过对项目的考核实行‘绩效目标-绩效拨款-绩效评价-绩效预算’的管理机制,预算更加科学,资金使用效率也更高。”采访中,市教育局计财科科长李克勤告诉记者,凡是涉及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首先要制定绩效目标,对项目充分论证、审核后,按照轻重缓急和项目预期成效逐一拨款。所有财政预算资金安排的项目,都要进行追踪问效,实施绩效考评。而且,上年度的绩效考评结果,还将作为下年度绩效预算编制的基础之一。“我们要求学校定期公布公用经费使用和财务收支情况,主动接受师生和家长监督。”李克勤介绍说,作为教育民生工程的重要一项,我市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工作去年在全省的考核名列第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