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保护水源地 如何治标又治本

2020年11月16日 10阅读 来源:蚌埠新闻网 2017/7/5

编者按:淮河蜿蜒千里,古代与江、河、济齐名,并称“四渎”。有着悠久的文明和丰富的文化遗存,相传“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作为我国的第三大河,淮河横跨中东部地区豫皖苏鄂鲁五省40个地市,是承载我国人口和经济活动重要区域。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已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我市建设成为淮河流域中心城市,我们应该如何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推进淮河综合治理方式转变,扮靓这条城中之河,探索产业发展的绿色道路?即日起,本报推出“保护淮河生态 促进绿色发展”系列记者观察,敬请关注。

蚌埠闸向上游行走500米左右,水面开阔,波光粼粼,荆涂环绕,风光旖旎。这是我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之一,供应着全市约104万人口的用水。

沿着这里行走,能够看到一道近两米高的绿色铁制围墙沿河而建,围墙一直向上游延伸逾一公里。蚌埠闸工程管理处副主任秦臻告诉记者,这道今年修建的围墙,主要作用是加强对我市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在修建围墙前,周边不少村民习惯到水源地附近的滩地上从事种养殖,给饮用水安全带来隐患。如今通过多方联手整治,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效。

蚌埠饮用水源地有哪些安全隐患?保护饮用水源地又有哪些办法?

洗衣服 种田地  饮水安全有隐患

“种养殖、易反复”。市环境监察支队二大队队长沈群告诉记者,虽然今年以来我市加强了对水源地保护的力度,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但由于水源地保护区面积较大,参与种植和养殖的都是附近居住的村民,种养殖问题容易产生反复。

记者驱车围着水源地周边的道路行驶,看到在水源地旁和保护区内的一些高地和滩涂上,仍是绿苗幽幽,有着人工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的痕迹。秦臻说,去年以来,怀远县和淮上区就逐步对周边住户进行拆迁,并向他们宣传水源地保护相关知识,劝说他们退耕还湖、退网还湖。拆迁和宣传起到了一定作用,尤其是村民自发的渔业养殖已经基本不见踪影,但距离彻底杜绝尚需要一个过程。

除了种植和养殖,可能成为饮用水源地隐患的还有附近居民的洗衣活动。淮上区梅桥镇淮丰村位于淮河北岸。虽然地处蚌埠闸附近,但一直到今年初都没有通自来水。村庄不少居民有着沿河洗衣的习惯。7月1日上午九点多,记者顺着蚌埠闸沿岸行走,看见沿河的道路旁停了五六辆电瓶车、三轮车,有的车里还放着竹筐和挎篮。这些车辆下方的水库边,七八名妇女正聚在一起,一并排蹲着洗衣服,洗好的衣服就顺手搭在围栏上,肥皂水就顺着衣角流进水中。

“虽然淮河水体有自我净化的功能,我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也长期稳定保持在Ⅲ类,符合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但这些居民的生产生活行为以及枯水期的船舶滞留等问题都是隐患,需要及时整改。”蚌埠闸工程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

清围网 强巡查  联手保护水源地

“水源地保护遵循的是属地管理、辖区负责的原则。但按照各自职责划分,不少部门在水源地的保护上都有一定的职责,工作上有交叉。”沈群说。

如何结束九龙治水的局面?

据市环保局副局长陈运介绍,在水源地的保护中,市环保局、市地方海事局、蚌埠闸工程管理处、蚌埠中环水务有限公司四家单位职责较大,其职能分别涉及水域内执法、水源地水质、闸坝调控运行、水上船舶管理、围网养殖和发现清理不符合水源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等。一般来说,突发环境事件往往是多种原因交织造成,只有联合执法才能更快捷高效地处理问题。今年初,市环保局就会同其他三家单位,围绕蚌埠市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安全签署联防联控协议。四家单位联手执法,实现信息共享,在水源地的保护上形成一股合力。

“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加强巡查是我们一项重要的举措。”沈群表示,今年以来,市环保局还深入推进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执法专项行动,除了突击坚持,各辖区还坚持每月一巡查,环保部门坚持每季度一巡查,重点是清理保护区内围网养鱼、肆意种植、临时船只尤其是加油船停靠等行为,在汛期、枯水期等特殊敏感时期,各部门还要及时通报水质监测、闸坝调度、水上船舶管理等情况的信息,通过不断巡查、不断发现、不断清理,保障全市饮用水源安全。此外,我市还与宿州市、亳州市分别签订了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控合作协议,整合两地环保力量,对水环境整治进行跨地区合作。

记者在蚌埠闸附近看到,靠近饮用水水源地的河面上几乎没有临时停靠船只,以前经常能够看到的湖中围网也消失殆尽。据环保部门介绍,通过整治,目前我市淮河蚌埠闸上存在的滞留过闸船只和生活垃圾清理问题已经完成整改,后督查未发现反复的情况。

“如今,河长制的建设也为我市水源地保护提供了坚强支撑。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日常督查督办情况,继续开展梳理排查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执法专项行动,加大执法力度,及时发现存在的环境问题并督促整改,确保我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沈群说。

兴水利 重生态  科学规划治根本

保护饮用水源地,治标更要治本。

记者从市水利局了解到,在刚刚通过的《蚌埠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中,我市提出要实施淮河蚌埠闸上水源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以从根本上保护饮用水水源地。

规划显示,淮河蚌埠闸上水源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谋划对蚌埠闸至天河生产圩段长度约15公里的河道滩地进行切滩,以满足沿岸村庄及农田、交通防洪需要;同时打造国际自行车比赛专用道、建设湿地公园,开展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提升和扩大优质石榴基地;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环涂山休闲生态特色小镇。工程内容主要有:淮河切滩、岸线整治、新建环河生态景观大道、截污、打造湿地、生态修复、休闲道路、景观工程,改造及打造休闲观光生态特色小镇及征迁等。“这一工程的实施,一举解决了水源地保护和附近居民生产生活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蚌埠市现状城市供水主要以淮河蚌埠闸上河道蓄水为水源。受上游污水排放和淮河枯水期水量不足的影响,近年来,多次发生比较严重的供水危机,城市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市水利部门相关负责人说,基于这一原因,我市还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实施蚌埠市城市供水水源地保障工程,规划实施天河、芡河为新的水源地。工程内容主要包括:提高芡河洼、天河湖的蓄水位,增加可供水量;水源地保护工程、面上污染源治理工程、水源地周边生态恢复与保护工程及供输水工程等,从长远角度为蚌埠居民饮水安全打好基础、提供保障。

“相信通过科学规划和项目建设,我市能够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促进保障饮水安全,有力改善河湖生态健康,推动蚌埠绿色发展。”该负责人说。(记者 陈计洋 顾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