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记者日前拍摄的张公山风景区一角。记者 郭雷 摄
曾经,“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是我们对家乡最自豪的注解;如今,“水在城中、城在林中,城依山、水映城”是蚌埠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城市越来越美”是众口一词的评价;“美得越来越有特色”是不约而同的感受——美景品出蚌埠味
蚌埠新闻网讯(记者 靳瑾) 翻开城市的绿色账本,数字是对身边美景做出最直接的证明:到2013年底,我市建成区绿地面积4053公顷,绿地率34.04%、绿化覆盖率38.8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16平方米。透过数字,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蚌埠特色之绿。追逐绿色的途中,这座城市始终坚持蚌埠式探索,在一草一木间铭刻下的蚌埠味道。
因地制宜
彰显蚌埠特色之绿
湖光粼粼中,和家人徜徉在张公岛公园的林间小道上,是市民陈先生最爱的休闲时光。“几年前这里还是淤泥没过大腿,家禽遍地跑的菜地,没想到能变成这么漂亮的公园。”陈先生告诉记者,外地亲戚朋友来了,这里同样是游览首选:“到处都是蚌埠元素,有说头,有看点。”2012年建成的张公岛廉洁文化园在规划之初,就定下建设基调:既要求体现自然景观,又要彰显地域特色。为此,公园在景观建设中,不做大规模地形改造,尽可能保护原有自然生态面貌;花木则选择香樟、柳树,以及红叶石楠、木槿、紫薇等乡土树种。湖心岛中央原先是深达一米的淤泥层,建设者就势设计了湿地风情带;又在岛上建造了大禹“听五音”治国、朱元璋“水井论”浮雕,凸显了鲜明的蚌埠特色。也正因此,张公岛环境治理工程荣获“安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不仅是张公岛,在张公山公园提升改造中,也未对山体及植被进行大规模破坏改造,而是依据山形建成游览步道,令游客在湖光山色间充分领略自然风光。“降低了引进外来植物品种的高额成本,也避免了高投入、低回报、高价绿、高成本养绿的弊端。”在市园林管理局局长赵超看来,选择本地乡土树种作为主要绿化用苗,限制草坪种植面积,是把绿化建设的资金用在了刀刃上,又避免了千城一面的雷同,是真正的“花小钱办大事、办好事”。
事实上,因地制宜一直是蚌埠造绿、追绿的主旨。每一个游园在建设前,都经过专家反复的研究论证,实现高水平与低成本的共赢。在山水资源的改造和利用中,强调对独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既要整合利用一切条件,又将蚌埠风情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以增加绿量为基础,以公园绿地为重点、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单位居住区绿化为依托、以街头绿地为点缀,形成具有山水园林特点的点、线、面结合的绿化体系。追绿途中,建设者们利用好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在零散空间布点增绿,在墙体、屋顶、桥梁、阳台等试点垂直绿化,大大提高绿化用地的利用率,也找到了城市发展和绿化用地之间的平衡点。“实践证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可以兼顾,而且本质上是一致的。”市住建委副主任张峰直言,用好自然禀赋不仅节约大量资金,而且细节之间更加凸显蚌埠味道。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现实,蚌埠将生态保护和城市建设融为一体的实践操作,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
创新尝试
追绿途中的蚌埠模式
在对绿色的执着追求中,市区已建成了9个综合公园、4个专类公园、7个带状公园和71个街头游园绿地,实现了“建成区内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承诺。从增量、提质到强管理,蚌埠在充分利用好天然禀赋之外,更着力完善绿化体系,致力于在绿色中创出蚌埠模式。
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大建设中,蚌埠用三年的时间完成950万平方米棚户区的拆迁改造,成绩令全国瞩目。棚改是人居环境的改善,也是绿色的同步推进。几年来,我市一直坚持从规划开始严把绿地用地指标关,新建小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在此过程中,我市新增、改造绿地面积786万平方米。市民惊喜地发现,脏乱差的角落被红花绿草填满,闲置的土地变身美丽的花园。城市主干道边上建起了可供市民骑行、慢跑的绿道;建在道路交口的花境景观建设,让道路呈现有节奏有序列的四时景观;2012年启动的“绿满珠城”行动,当年新增、改造绿地179万平方米,相当于之前三年的规模……新建一个小区就诞生一处园林,修建一条道路就延伸一条景观带。绿色被植入城市肌理,绿意蔓延与发展实现了同步。
三分建,七分养。有效的管护,是保鲜增值的关键。从2011年开始,我市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将道路、公园游园的绿化管养工作推向市场,政府则专注于监管职责。如今,最先实行市场化管理的张公岛廉洁文化园,高效的管理确保了公园的整洁美观,也获得了市民的认可。截至2014年底,我市已有53条道路,14个公园、游园公开招标选择绿化公司与物业公司,市场化率已达到70.33%。
蚌埠对绿色的追求还有更多种可能。正在建设新地城市广场小区的开发商,同时肩负对虎山提升改造的任务。这也是我市第一个将开发项目与公共绿地建设捆绑运作的项目。如今,虎山公园一期已经建成对外开放,标志着新的市场主体在园林绿化建设中成功亮相。“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不仅要加大财政投入,也应注重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此外,位于城区中心的曹山,目前正在尝试PPP模式建设森林公园,建设方案即将进入招标程序。引进社会资本共同开发,缓解了财政资金瓶颈,让市民提前享受未来的发展成果,我市在绿色的尝试中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