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借势发力 演绎绿色发展协奏曲

2020年1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蚌埠新闻网 2017/12/7

环境美了,描摹幸福底色 

全国文明城市,这块“牌子”有什么用? 

两年前,创建伊始,很多市民心里都犯过嘀咕。 

两年下来,一条条整洁的城市街道,一处处美丽的绿地公园,一座座和谐的居民小区,一幕幕缤纷的生活场景……脑中的精神文明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 

蚌埠市民心中都有了答案:文明创建,“牌子”只是创建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过程,是咱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55岁的彭珍红从群力街社区机务段大院搬出去4年后,去年10月份又搬了回来。“社区变化太大了,比不少新建的小区还好呢!”4月2日,春光明媚,彭珍红坐在门前的休闲长廊里,边和邻居聊天,边告诉记者。 

机务段大院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经历了30多年的风雨,大院遇到了老旧小区的“通病”:基础设施欠缺、公共空间不足、管线普遍老化、配套服务跟不上……近些年,不少居民在新建小区买了房子搬了出去,彭珍红也搬到了孩子家住。 

自从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机务段大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安装路灯、旧房改造、路面铺设、地下管线更新、停车位及绿地改造等,一座座旧楼靓起来了,一户户“老房子”暖起来了。 

小区的变化,彭珍红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小区改造结束,她就搬了回来。“孩子家再怎么好,不如自己家好。”她指着小区新铺的水泥路面说:“如今路面干净了,草坪绿树种起来了,天天在小区里锻炼,再跟邻居们拉拉呱,日子舒坦得很!” 

跟彭珍红一样,文明创建,让蚌埠人能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正在发生的变化。 

每天早上7点,蓝天花园居民孙丽云都会准时到附近的蓝天菜市场去购物,挑选一天生活所需的食材。“以前的蓝天菜市场环境真不咋地,现在可好了,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定时打扫地面,清运垃圾,到处都很整洁。”孙丽云感慨,“华丽变身”后的蓝天菜市场就像超市,除了整齐的环境、丰富的种类,还有合理的价格、健全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等诸多优势,“买菜也可以很享受。” 

杜师傅是我市金泰出租车公司的一名司机,作为“的哥”,城市的道路状况他最在意。杜师傅感觉,创城以来,蚌埠的路面状况比以前更好,现在开车不用像以前那样绕着走。创城期间对道路的修整不仅仅是在路面上下功夫,其中路灯、绿化等方面也都相应地进行了整治。另外,为了防止车辆乱穿马路,市区的很多道路还在路中央加上了护栏,这些都使行驶秩序更加规范,也更能保障司机们的人身安全。 

清明节假期,龙子湖东公园内游人如织。休憩平台、观鸟亭、观光栈道等旅游设施上,到处都是市民锻炼、垂钓、漫步的身影,这座隐于闹市中的绿色滨水湿地公园,俨然已成市民新的休闲之所。 

“以前,蚌埠的公园很少,想玩都不知道去哪里。现在城里到处都是公园、广场,居住在这里,犹如居住在一个大花园中。”说起新增的公园、广场,市民刘雨佳告诉记者,以前他们休闲娱乐的唯一去处就是桥头公园,而且那时候公园条件差,去的人很少。 

现在,出家门不远,就可以进入公园,在绿树鲜花中徜徉,与邻里闲话家常,还可以锻炼身体,放松身心。刘雨佳说,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真的很幸福。 

群众满意,是文明创建的不竭源泉和永恒动力。 

从老旧小区改造、路面修补、楼道灯安装、城区绿化、环境卫生清理等民生问题入手,我市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变成了环境持续改善、秩序持续优化、服务持续好转、人民持续受益的过程,人们头脑里的精神文明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抓手,截至去年底,全市建成区13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41类测评项目,1010个测评样本点整治全面实施,587个老旧小区、12个农贸市场、4条商业大街、12个重点乡镇完成了整治改造提升任务。 

如今的蚌埠,老旧小区焕发生机、脏乱现象难觅踪迹、市场经营文明有序、无障碍设施随处可见、新落成的健身公园里人来人往……所有这一切,都是创城给市民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 

让市民感受到变化的不仅是“面子”,还有“里子”。蚌埠因创城而带来的改变已经深入到更深层次的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管理。各级政府部门和窗口单位的行政服务效能在“倒逼”和“监督”中高速提升。人们在便利的生活中,更增加了对创城的获得感。 

前两天,铁路退休职工张新涛因为腿部不适去了蚌医二附院的门诊大厅。得知张新涛腿部不适,医院的志愿者将他送上轮椅,带着他去医生那里就诊。一路上,看着干净的卫生环境、崭新的内部设施还有随处可见的禁烟标志,张新涛觉得,原来看病也可以很舒心。 

突出以人为本的创建理念,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着力改善民生。创城期间,群众关心关注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社会治安、医疗服务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解决和改善。 

为民、利民、惠民,这样的文明创建接地气、连民心,让文明蓬勃生长,让幸福可感可触。 

“现在,我想去哪里,不用等多久,就可以坐上公交车。我想去健身,社区旁边就是公园,社区里也有休闲广场。我需要看病,挂号就诊也十分方便。尤其是创城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居民受到的实惠是实实在在的,我觉得现在的生活方便舒心。”对于创城以来的变化,张新涛深有感触。 

居住环境更舒适、百姓出行更便捷、文化生活更丰富;医院、车站、银行等窗口行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整洁有序、温馨文明的城市环境日益呈现在市民眼前。 

人心暖了,传递和谐温度 

文明是一种自觉,其动力来自于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每个人都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3月29日晚上8点,龙子湖区胜利四村社区居民白大娘家下水道堵塞导致污水溢出。无儿无女,老伴几年前也去世了,一个人居住的白大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情急之中,白大娘拨打了社区“580”热线。社区“我帮您”工作人员迅速赶到现场,一边帮助白大娘“处理现场”,一边打电话请来修理工陈师傅,及时疏通了下水道。 

“我帮您”是胜利四村在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中让老百姓享受创建成果的新举措。社区组建了“580”信息帮扶平台,开通3011580服务热线,巧取“我帮您”的谐音,打通了一条为民服务的捷径。居民的急事、难事,大事、小事,都能寻求“我帮您”的帮助。 

“不仅社区服务非常到位,现在还有很多志愿者,经常来帮我打扫卫生,有时候帮我买生活用品。很多名字我记不上来,都是好人哪。”白大娘说,虽然一个人居住,但是有需要的时候总会有人来帮助她,心里暖暖的。 

邻里守望、交通引导、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文明创建以来,正如白大娘感受的那样,身边的暖心人越来越多,深入生活的日常平常,惠及人们的衣食住行。 

“我种的菜刚长出来没多久,就被他们给拔了,我要讨个公道,让他们赔钱!”日前,龙河社区居民王女士找到社区居委会表示,她家楼下的小菜园被执法队员给清除了,使她受到了经济损失,要求索赔。“小区种菜是一种不文明行为,现在蚌埠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是利市利民的大好事,作为社区的一分子,我们都应该参与到其中来。”巾帼志愿者服务队了解情况后,上门对王女士进行劝解。在服务队多名志愿者的耐心说服下,王女士明白了在小区里种菜会给社区环境带来破坏,是一种不文明行为,主动提出以后不再种菜。 

矛盾纠纷调解只是她们志愿服务内容其中的一项。其实在社区的每一处,都有她们服务的身影。2015年1月,这个巾帼志愿者服务队正式成立,人员不足10人。她们把全社区的空巢老人登记造册,排班为老人收拾卫生、代交水电费,照顾老人生活起居,使空巢老人感受到儿女般的陪伴。在她们的积极带动下,龙河社区加入服务队的巾帼志愿者越来越多,目前已经达到140余人。 

“巾帼志愿者们在社区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扮演着各种大家需要的角色,在空巢老人的家里她们是孝顺的女儿,照看老人的生活起居;在单亲家庭中她们是温暖阳光的妈妈,伸出友爱的援助之手;在社区大家庭中她们是小区的管家,管理看护着小区的各个角落。”居委会主任田彩云说,巾帼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员们真正发挥了主人翁意识,用自己的微笑服务,营造了社区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围。 

这样的热心人,蚌埠还有很多。 

“爱心奶奶团”中的大多数人生活并不富裕,很多人甚至没有退休金,六七十岁还要摆地摊贴补家用,10元钱是全家人一天的生活费。但她们却在不断地发挥余热,把爱心散播在珠城的每个角落。 

龙子湖区两站社区老党员主动发挥余热,担任“楼栋长”,每天早早起床,义务打扫楼道,捡拾垃圾,关爱孤寡老人。 

蚌山区联华小区,居民自发搬出楼道里自家的自行车,作为小区公共自行车,供全体居民使用。 

蚌埠公益联盟,筹建不到一年,就吸纳众多热心公益的组织和个人参与,目前已集聚28家志愿协会、30余家单位和企业,人数超过5万。 

如今的蚌埠,不论老城区新城区,外来人本地人,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诠释着见义勇为、守望相助、诚实守信的中华美德。 

“本地段保洁员早餐免费。”升平街上,长利面馆的老板曹长利说起话来声音不大,但却字字有力。每天早晨7时,三位从凌晨四点就起床清扫升平街的“城市美容师”,进店就能享用一顿热乎乎的免费早餐,48岁的曹长利用自己的朴实和诚意让珠城的文明更加生动。 

“您好,现在是红灯,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请等一会儿再过马路!”这两年,蚌埠街头出现了一道风景,每到早晚高峰期,就有市民佩戴红袖章上街站岗,自愿做交通劝导员,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一起努力。 

小善大爱,点滴汇聚。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已达到十几万人,还有近六万名在职党员走进社区争当志愿者。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飘扬的党旗和鲜艳的小红帽,这已经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公交车上有人让座、草坪上的塑料袋有人捡起、孤寡老人的生活有人照顾……点滴细节之间,有一种力量在生长。这力量,来自于创建带来的温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也因为这种温暖而更具有幸福感。 

徐大娘从事环卫工作20年。在她眼中,这几年城市变了,人也变了,“现在大部分人会将垃圾主动放到垃圾车里,天气热的时候还有志愿者给我们送水,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挺好的。” 

“乘客素质比以前高多了,也愿意跟你聊些家常,一聊才发现,很多都当过志愿者。”珠城的哥董兴龙感慨:“人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样了。上车我说声‘乘客您好’,下车乘客说声‘师傅一路平安’,这多好。” 

承载和推动城市文明不断向前的,就在这一处处变化、一句句暖心话中。 

越来越多的人在文明城市的共建共享中感受到快乐、增强了获得感,也传递着和谐社会的温度。 

风气正了,铸就城市灵魂 

4月2日下午,张公山南门的公交站亭,一组“传承孝道 关爱老人”的公益广告吸引了很多等候公交车的市民目光。“百善孝为先”、“经常带爱人、子女回家”……《古代二十四孝》和《新二十四孝》中浅显易懂的文字,搭配简单勾勒的图案,却透着深刻的人生道理。 

“现在,市区不少公交站亭上都增加了形式多样的公益广告,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市民张女士说,每当带着孩子等公交车时,她都会有意识地给孩子讲解公益广告上面的知识,站亭公益广告成了她和孩子的“第二课堂”。 

文化之潜移默化作用不是强加于人,而是让人心甘情愿地接受。 

随手打开一块围巾,一个喜庆的中国娃娃正冲人咧嘴嬉笑;撑开一把雨伞,一幅小桥流水、田园丰收的中国画映入眼帘……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中国梦”馆,小到手机壳、玩具,大到行李箱、屏风,400余种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商品,润物细无声地传播着核心价值观的真善美。 

另一边,位于淮河文化广场东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将核心价值观元素引入到景观之中,既美化了环境,贴近了居民,又提升了文化氛围,注入了文明风尚和人文活力。 

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我市大力加强中国梦、图说我们的价值观、蚌埠城市精神等主题公益广告宣传,传递着惩恶扬善的正能量,塑造着激浊扬清的良好社会氛围。 

前不久,在津浦大塘公园,王莹给她7岁的女儿白雪买了一个冰激凌。白雪撕掉包装袋,站在两个垃圾桶旁边,歪着脑袋问:“妈妈,哪一个是可回收垃圾桶,哪一个是不可回收垃圾桶呢?” 

白雪的这一举动,让王莹很有感触。她万万没有想到,现在的小朋友文明素质这样高。王莹不知道的是,我市“讲文明树新风”、“践行价值观、文明我先行”、“做文明有礼蚌埠人”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在全市广泛开展,包括校园。文明服务、文明经营、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之风吹拂每一个角落,也吹拂着每一个人的心。 

“大爷,您老请坐!”“大姐,你有身孕,快坐到我这个位子来吧!”在公交车上,人们为老人、孕妇、小孩让座的事例也层出不穷…… 

4月3日18时,正值市民归家的高峰期,记者在铁路中学公交站点看到,虽然107路公交车姗姗来迟,十几名候车的乘客依然挨个上车,秩序井然,看不到拥挤和争抢着上车的现象。 

“乘客素质比以前高多了,也愿意相互让座。骂人的话语很少听见了。”司机小赵感慨:蚌埠人的精神面貌不一样了。问问题之前会说“请问”,问完了还会说一声“谢谢”,多好! 

“生活环境好了,市民素质也变高了。以前那些乱扔垃圾、乱说脏话的现象,现在是越来越少了。你还别说,创城效果还真明显!”一名普通环卫工人的直观感受,道出了创城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可喜变化。 

万都物业工作人员小王高兴地告诉记者,如今在龙子湖风景区内,游客们有序参观,景区干净整洁,随意丢弃垃圾、攀折花木的极少。 

当文明成为一种习惯,大家互助互爱,相互监督,就会升华为无往不胜的城市精神,我们的明天就会更美好。 

是的,当你走进蚌埠市民中间就会发现,文明已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大家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着这座城市。绿化带里的独行小道逐渐被青草覆盖;漂亮标志牌上的“牛皮癣”消失踪影;路边花草树木不再受到断枝折磨;等红灯的多了,闯红灯的少了;礼让的多了,争抢的少了……细节文明正融入无数人的生活之中。 

文明不只是外在认可,指数的飙升,更在于市民发自内心对文明的诉求和参与的自豪感,这才是文明最持久的内生动力。 

在朝阳路与胜利路相交的十字路口,当信号灯亮起红灯时,行人们停下脚步耐心地等待。 

一名文明劝导员告诉记者,原来时常有行人不顾信号灯乱穿马路,现在许多市民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每个市民感觉到身上有一种责任感,他们觉得做个文明人不再是个人的事,而是代表着蚌埠的形象。 

“人人都是蚌埠形象,个个都是文明力量。看到市民素质越来越高,作为蚌埠人感到很自豪,蚌埠是我们共同的家。”蚌埠二中学生丁倩说。 

“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纬四路一水果店老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商铺外的道路上时常有乱扔瓜子壳、果皮的市民。创建文明城市以来,丢垃圾的现象少了,自己也主动清理门前杂物,街道干净了。“文明创建确实给大家带来了文明意识的大提升。” 

生活因城市而美好,城市因文明而美丽。今天的蚌埠,文明已经成为一种内在气质、一种信念力量、一种价值取向,根植于全体市民心中。 

这种文明的力量,让蚌埠这片热土到处洋溢着向上向善、互爱互助的气息,激励我们在建设“两个中心”、实现“两个全面”的伟大征程中,孜孜以求、跨越赶超。(记者 张胜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