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讯(记者顾楷)生态环境,事关一个城市的形象,更关乎群众健康与幸福。“十二五”期间,我市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坚持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为主线,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环保执法监管,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污染治理成效日渐显现。
抓大气减排放
环境质量逐年提升
这几月,家住迎滨路附近的王运辅显得格外高兴。自从去年自家的燃气小锅炉改成了天然气后,不仅告别了每天头上“冒黑烟”的生活,周边邻里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每晚从家走到附近的龙子湖公园散散步,看见澄澈的湖水和满园绿树鲜花,王运辅觉得自己的生活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去年我市开展燃煤小锅炉整治工作,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PM10的平均浓度为83微克/立方米,较2014年同期124微克/立方米下降33%。”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我市继续开展工业燃煤锅炉整治,实现了全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记者从市环保局得到一组数据:“十二五”期间,我市累计淘汰燃煤小锅炉245台、黄标车和老旧车17967辆,全市化学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43303吨、4818吨、18796吨和32574吨,分别较“十一五”末下降6.8%、8.2%、5.2%和10.8%。“从数据上能够清晰地看到,全市环境质量的巨大改变。”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
“环境质量改善,我们基层感受最深。”怀远县一名乡镇干部说,这几年秸秆禁烧工作力度越来越大,宣传越来越深,措施越来越细,群众焚烧秸秆的习惯有了巨大改变。2011年,秸秆禁烧期间,我市被国家卫星遥感拍摄到的火点共151个;2015年,全市秸秆禁烧实现卫星遥感监测“零火点”。从151到0的转变,是我市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结果,更体现了全市上下坚决打赢秸秆禁烧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
“十二五”期间,我市相继出台了《蚌埠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蚌埠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及各年度工作任务、《蚌埠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关于印发蚌埠市生活燃煤小锅炉淘汰整治工作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开展了大气污染防治“百日行动”、“攻坚月”等活动,较好的落实了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严执法提能力
环保监管全面覆盖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全市工业企业和园区不断增多。企业排放污染物有多少种类、数量?危险废弃物日常如何管理?企业遇到紧急环境问题该怎样处置……今年,我市按照“全覆盖、零容忍、明责任、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实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由各县、区政府对辖区内所有排污企业进行全面排查,摸清企业污染物排放状况,完善企业的环境管理制度,建立辖区内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并依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将涉危化品、重金属、危险废物等行业企业列为环境监管重点,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和污染隐患排查,严格环境执法检查,充分运用挂牌督办、行政处罚、限期治理等手段,加大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环境行为,提高了法律的威慑力度。同时,我市高度重视群众环境诉求,启动了环境信访质量提升年活动,实行了局领导领衔办理、限时办结、定期回访、“一案双查”等工作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环境权益。据市环境监察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期间,全市环保专项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41519人次,检查企业16725家次,累计办理环境信访投诉3224起,办结率达99%。共实施行政处罚80起,处罚金额745.13万元,并在新《环保法》实施后,开出215万元的史上最大罚单。
一手抓环境监管,一手抓监管能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保能力建设,成立了市固废管理中心和市环境应急中心,增设了总量控制和科技监测科,理顺了市区环保部门关系。市环境监察支队、市环境信息中心分别通过了国家中部地区环境监察一级标准化验收和安徽省环境信息化标准验收。此外,我市还新建了3座空气自动监测站,实现了对PM2.5、一氧化碳、臭氧等大气环境指标监测分析和对环境应急监测项目的全覆盖。
种树木增设施
生态保护蔚然成风
有路必有树。去年开始,我市掀起了一场植树造林、认建认养的热潮。从老人到学生,从工人到白领,从个人到企业,植绿种树成了蚌埠新风尚。与此同时,“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的实施让乡村也铺满了绿色,真正做到了“林在路旁、林在村边、林在水岸、林在城中”。
在植绿种树的同时,我市高度注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同步,重点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入淮排污沟渠整治、城市周边重要水域水体生态保护等,积极发动创城工作。“十二五”期间,我市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9个、省级生态村20个,市级生态乡镇12个、市级生态村25个。碧水蓝天等4家社区被评为省级绿色社区,新新家苑等25家社区被评为市级绿色社区,生态创建水平进一步提高。
为了进一步做好生态保护工作,我市还不断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从“十一五”末的6个发展到目前的9个,日处理能力从“十一五末”的40.5万吨提升到目前50.3万吨。建成并投运全省首座医废和固废兼处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实现日处理5吨医废和20吨可燃性工业危废的处理能力。全市重点涉水工业企业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并保持正常运行,重点企业达标排放率由“十一五”期间的9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95%左右,全市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实现全覆盖。
“十二五”以来,我市以项目为支撑,以投入为抓手,全市共有33项目列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累计获资金支持5259万元,目前已完工项目28个,在建项目4个,调试项目1个,完工率达84.8%。根据近期省环保厅通报,我市2015年三季度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进展情况位居全省第二。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我市将继续以削减污染物总量、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环境监管能力为重点,在加快推进蚌埠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同时,努力加强生态建设工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