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市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工作综述

2020年1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蚌埠新闻网 2017/6/9

7000多年前的双墩遗址、5000多年前的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4000多年前的禹会村遗址等历史遗迹散落其间,花鼓灯、泗州戏、五河民歌、余家皮影戏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民间……蚌埠作为一座拥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皖北城市,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种类十分丰富。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当代蚌埠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延续历史印记的沧桑之美,让文化遗产的魅力之花,永恒绽放在珠城大地。

探明文化基因

延续历史沧桑之美

珠城大地已开埠百年,但这里的“往事”却已逾千年。抚今追昔,去探寻蚌埠来时的路,文化遗产是可以参照的发展脉络,更是可以信赖的历史见证。在文化源远流长的珠城大地,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从各个角度展示了蚌埠的文明,反映出蚌埠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为人文气息厚重的珠城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距今73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双墩遗址;被列入“国家文明探源”工程考古勘探项目的禹会村遗址;楚汉之争、兵家要地的“垓下古战场遗址”;春秋时期的钟离君柏墓,揭开了钟离古国的神秘面纱,填补了有关钟离国历史和考古的文化空白;明朝开国元勋汤和的墓葬……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855处,国保单位7处,省保单位11处,市保单位8处,县保单位75处,各类馆藏文物近2万件,其中一级文物81件。这些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承载、记录着时代赋予它们的历史信息,是了解、研究蚌埠历史文化不可替代的物证。

每一座古建筑,都是一段历史;每一座古墓葬,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一段尘封往事。2015年底,蚌埠市博物馆新馆的建成与开放,让这些文化遗产重放光彩,在当下完成古与今的邂逅与交融。尘封的珍贵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这些历史的沉淀、传统文化的基因,让人近距离感受蚌埠文化的迷人魅力。

护“体”传“魂”

守住文化家底

近年来,蚌埠从有利于加强文物保护的理念出发,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不断推进全市文物事业大放异彩。

市文物管理局先后组织数次大规模文物普查,并配合各级文物考古部门进行了多次双墩遗址、禹会村遗址的发掘工作,对濒临破坏的重要遗址如钓鱼台遗址、杨湖汉代墓葬等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和研究,获得了大量的文物标本,取得了较为重大的研究成果。对淮上区太平新村建设工程、花鼓灯嘉年华热浪岛工程等大型建设工程占地进行的文物调查和勘探、抢救性发掘,所获得的文物普查成果和发掘经验为蚌埠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蚌埠市文物管理局与市区的70多名文物保护员签订了文物保护协议,同时举办文物保护员培训班,对文物保护员进行培训指导,以提高文物保护员的业务素质。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的文物点分布情况,市、区、乡镇和重要文物点形成四级保护体系,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范围和职责。(下转A2版)从实施文物保护员工作制度以来,共接到文物保护员提供的有价值的线索200多条,根据线索抢救性发掘墓葬7座,出土文物百余件,根据线索征集文物120多件,有效地保护了我市文物资源。

同时,进行了多项文物保护工程和保护设施的建设,对保存状况较差的建筑遗址,如宝兴面粉厂阁楼、天桥清真寺、禹王宫等即将进行维修,使其恢复原貌。我市重要的国保单位双墩遗址、双墩春秋墓、禹会村遗址已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正在申报双墩遗址(含双墩春秋墓)—禹会村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传承非遗

感受历史文明之凝聚力

满载着记忆中儿时味道的雪园小吃四色元宵;有着200年历史的固镇董湖传统手工粉丝;从小哼到大的五河小调;以及闻名海内外的花鼓灯……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几个名词,它们记录着蚌埠人代代相传繁衍生息的历史,凝聚着蚌埠人的智慧。这一件件非遗项目笼罩着文明、智慧炫目的光环,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了历史、艺术与市场的价值,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006年,花鼓灯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蚌埠市提出的保护花鼓灯原生生态、原生形态,实现优质基因活体传承的目标,以及构建以保护传承人机制为核心层、专业性保护机制为内层、政策法律机制为保护体系框架,对花鼓灯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符合其内在规律的抢救和保护,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赞许,并且作为样板向国内推广。花鼓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石春彩获得“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火传承奖”,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蚌埠的花鼓灯,了解了淮河文化。

近年来,我市以文艺精品创作为重点,带动提升了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绿皮火车》《石榴花开红似火》、《一罐黄金》、花鼓灯歌舞剧《珠城的传说》、舞剧《大禹》等一批精品。一批具有浓郁淮河文化特色的花鼓灯作品获得国家级、省级表彰奖励,其中花鼓灯舞蹈《大河湾的孩子》获第七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金奖并获得在夏威夷举办的第七届国际青少年艺术节金奖。

蚌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基础和潜力,不少项目从乡间地头中来,又回到老百姓的怀抱中。我市通过实地考察和科学规划,在全市设立了以非遗民俗活动为主体的民俗文化风情区,充分发挥这些民俗项目传承人能动性。在构建非遗保护设施体系中,传承人发挥各自优势,建设了一大批具有特色的非遗专题展示馆、传习所(基地)、传承点,为传承非遗项目、传播传统文化搭建了平台,把蚌埠历史记忆做成了现代的区域文化名片。

目前,我市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有3项,分别是花鼓灯、五河民歌和泗州戏,省级非遗项目16项,市级非遗项目41项;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29人,市级非遗传承人123人,还有2个非遗馆,中国花鼓灯博物馆(展示花鼓灯历史沿革流派特色、图片、文字、实物等),非遗展厅(博物馆内,全面展示蚌埠市非遗);2个民俗博物馆,怀远县万福镇农耕馆和五河县九和收藏馆;7个非遗传习基地(所),五河文化馆、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冯嘴子村花鼓灯传习所、怀远县常坟镇花鼓灯培训中心、安徽省泗州戏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五河县临北回族乡狮子舞传习所、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3个民间文化之乡,怀远县、秦集镇和马城镇,同时命名冯嘴子村为花鼓灯生态村;5个非遗教育传习基地,怀远县师范学校、禹会区花郢小学、蚌埠市新城实验学校、蚌埠市凤阳路第一小学、五河县实验学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