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让“东方芭蕾”薪火相传

2020年1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蚌埠新闻网 2016/10/27

早上和邻居们跳广场舞,下午再到家门口欣赏文艺演出,闲时去文化馆看看别人吹拉弹唱……这是家住南山社区的王敏霞日常生活的一天。“前几天,听说蚌埠举办花鼓灯艺术交流展演周活动,连着几个下午都和老伴一起去看演出。”王敏霞告诉记者。 

其实,这只是蚌埠市民乐享文化红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蚌埠市加大投入,形成“政府倾心搭台、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让文化事业四面花开,营造出了直抵老百姓心窝的幸福感。 

接地气惠民生的文化品牌 

一座城市的品质,不仅仅体现在宏伟的地标性建筑、知名工业品牌,还要有接地气、惠民生的文化品牌。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源远流长的淮河孕育出灿烂的花鼓灯歌舞艺术,素有“千般花鼓百般灯”之美誉。花鼓灯,就是这样一块惠及我市城乡每个角落、广受群众赞誉、激活城市文化基因、点燃城市文化热情的文化品牌。近年来,蚌埠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文化建设也不断迈出新步伐,特别是在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保护上,既注重这一独特艺术的传统与本真,又注入新的形式、新的时代内容与精神气质,使蚌埠花鼓灯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享誉海内外。 

2004年,花鼓灯被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5年,花鼓灯被列为省“861”计划和蚌埠市“3461”计划,2006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入选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我市花鼓灯传承保护工作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2006年以来,蚌埠成功举办中国花鼓灯歌舞节、花鼓灯艺术交流展演周,不仅充分展示了蚌埠改革开放的成果,大幅提升了花鼓灯艺术的知名度,更让普通老百姓了解了花鼓灯艺术。   

10月20日,由中国舞蹈家协会、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旅游局、蚌埠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16中国·蚌埠花鼓灯艺术交流展演周正式在蚌埠举办。花鼓灯艺术作为淮河岸边灿烂的艺术,向四海宾朋展示其独特魅力。来自国家级艺术团体、民间队伍、专业院校的花鼓灯艺术表演者、20多个锣鼓班子、20多个灯班子,为珠城百姓献上一场金秋文化盛宴,彰显花鼓灯愉悦集体、凝聚人心、祈求幸福的文化内涵。 

市文广新局(旅游局)局长袁政表示,此次花鼓灯艺术交流展演周既注重舞台精品展演,更注重下基层、走基层。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在广场上就能欣赏到优秀精品。 

基层文化活动点燃市民热情 

动感的旋律,欢快的锣鼓,悠扬的唱腔……这几日,在科学宫广场、淮河文化广场、冯嘴子村等,到处活跃着表演者的身影。虽然有雨相伴,但一个个优秀的文艺节目,仍然点燃了所有人的激情。 

花鼓灯艺术交流展演周不仅是花鼓灯艺人的盛会,更是一场群众的节日。一系列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尝到文化惠民的甜头。在一周的活动期间,蚌埠相继举办了原生态花鼓灯比赛决赛、民间花鼓灯艺人技艺展示、中国舞协艺术家赴蚌埠“送欢乐·下基层”、中国舞协艺术家赴禹会区冯嘴子村采风、非遗展演展示和民俗活动等,吸引了文艺爱好者和各界群众参与,让花鼓灯走入蚌埠市民的生活。 

市民邱亮背着相机,全程参加了每一个与花鼓灯艺术交流展演周有关的群众文化活动,他要用照片来记录这场文化盛会,作为一份珍贵的回忆。“希望以后多举办类似的活动。”邱亮说。 

文化惠民就是为乐民,为民乐。全市文化场馆以及镇街综合文化站、社区、村庄的文化活动室等文化阵地免费开放,越来越多的市民被激发了文化热情。“免费培训有年龄限制吗,我已经60多岁了,还可以学吗?”“我是零基础,可以参加二胡班培训吗?”受到全民参与、全城欢动的群众文化盛典的影响,各种报名咨询电话让文化馆、老年大学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应接不暇。据了解,今年以来蚌埠市举办各类免费培训近百场,上千位市民受益。 

传承中创新“舞”红花鼓灯 

冯嘴子村被誉为中国花鼓灯生态保护村,是我国花鼓灯艺术明灯中最为耀眼的一盏。在这个拥有3000多村民的村子里,上自八十多岁的耄耋老人,下至三五岁的幼齿孩童,每个人拿起扇子,就可以“耍”一段花鼓灯。71岁的冯国好是冯派花鼓灯的第五代传人,也是花鼓灯省级传承人。老人说,之所以选择继续跳,除了热爱痴情外,更多是传承花鼓灯的责任。  

花鼓灯本身是群体舞蹈,有很多独有的地方舞蹈、文化元素,需要一代一代不断地传承下去。目前在农村地区,随着生活的改善和进城务工人数的增加,花鼓灯在农村原生态的传承中出现后继乏人的现象。民间戏剧的传承重在传“人”,当老一辈艺人伴随民间戏曲的消失而离开人世,由谁来延续民间戏曲的香火? 

著名花鼓灯表演艺术家高小平,对花鼓灯现状感慨至深。“花鼓灯从民间发展而来,根在民间,希望花鼓灯能更多地走进校园、社区,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中去,让更多的群众认识花鼓灯、喜欢花鼓灯。” 

传承地方戏剧的前提条件,只有在保护中,再进行创新创造。国家一级编导、花鼓灯专家金明,生于淮河边、长于淮河边。他说,要让花鼓灯在淮河两岸“唱起来”,只有走进基层,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让花鼓灯真正‘沉下去’,进入百姓心中。 

为了让花鼓灯艺术“活下来而不消亡”,去年开始,蚌埠市已启动花鼓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多个中小学校,乃至大学校园,开设了花鼓灯课堂。蚌埠学院从2008年起,就在音乐与舞蹈系开设了本科生必修课程“安徽花鼓灯”,8年来为国家输送了500余名专业人才。 

如何保护、传承花鼓灯艺术?袁政表示,政府采取务工补贴的办法,鼓励一部分传人能够做好花鼓灯传承。在社区开展以推广和普及为主要内容的“三千双百工程”,即在民间培养1000个兰花、1000个鼓架子、1000个锣鼓班子,100个花鼓灯班子,100个花鼓灯艺人,开创了全民跳花鼓灯、全社会传承花鼓灯的先河,同时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进行集体传承。下一步,我市还将培养怀远县常坟镇、禹会区马城镇等一些传承点,利用新建的景区、景点作为花鼓灯艺术的传承点。如花鼓灯嘉年华、即将建成开放的湖上升明月和大明文化产业示范园都将作为花鼓灯艺术的传承点,让花鼓灯的“香火”绵绵不断地传递下去。(记者 何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