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市园区建设注重质量保持高速增长

2020年10月29日 10阅读 来源:阜阳日报 2017/2/21

记者近日从市发改委了解到,去年以来,我市园区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高速增长。今年,我市将启动实施“双轮驱动”发展实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按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企业向开发园区集聚的原则,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推动全市开发园区做大做强。

在阜合现代产业园区,江淮汽车阜阳中重卡生产基地自去年10月投产以来,生产线一直保持开足马力。“今年,公司给我们的目标是确保1.5万辆,力争2-2.5万辆,全年将会实现30-40亿元的工业总产值。”江淮汽车阜阳分公司副总经理费志贤介绍。

依托总公司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完善的销售、服务网络,江淮汽车未来将在阜阳实现年产4万辆中重卡整车、年产值达到70亿元的目标,同时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在阜阳及皖北地区带动形成产值超百亿元的汽车产业集群。

聚焦产业发展,阜合现代产业园区围绕汽车及机械制造、家电及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招商选资,加快形成产业集群,以高端项目带动园区快速起跳。截至2016年底,园区累计签约引进项目95个,协议总投资474.4亿元,其中工业项目65个、服务业项目30个。在产业带动下,2016年,园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5亿元,工业总产值20亿元,与成立初期的2012年比较,年均分别增长55.2%和61.8%。

去年以来,包括阜合现代产业园区在内的全市10家省级开发园区快速发展,经营(销售)收入、规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前列。据统计,2016年,全市园区已建成面积126平方公里,实现经营(销售)收入2786.8亿元,同比增长22.6%;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730.3亿元,同比增长20.5%;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91.1亿元,同比增长近57%。尤其是投资开发建设稳步推进,后劲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49.8亿元,同比增长22.1%,其中工业投资321亿元、同比增长21.1%,基础设施投资84.5亿元、同比增长49.1%。

各地坚持把园区作为促发展、抓项目的“主战场”,坚持分类指导、因园施策,持续推进政策、人才、要素、项目向园区集中,提高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把园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各园区主导产业进一步明确,特色优势日益突显。

继成功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后,界首经开区目前已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0家等,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居全省前十;在生物医药、发制品、塑化筛网等主导产业的支撑下,太和县“一区两园”和7个工业聚集区去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433亿元,是2011年的3.8倍;随着农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鞋帽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等支柱产业不断成长,颍上工业园区面积扩大到1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增加到301家,带动就业5万多人。

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平台,今年起,我市将启动实施“双轮驱动”发展实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以提升园区亩均税收、亩均投资强度和开发强度为导向,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产城融合、园区合作共建。

2月12日,在阜阳循环经济园区,总投资8.6亿元、包括21条道路的循环经济园区PPP路网正式开建。“建成后循环经济园区将与主城区全面对接,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颍泉区重点工程局局长李晓东告诉记者。今年,阜阳循环经济园区将加快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成颍泉区工贸联动、产城融合发展的主平台。

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的实施,我市开发园区正迎来新一轮大建设、大发展热潮。在颍东,盈田智谷工业园等一批新建项目已于日前开工,在壮大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的同时,颍东区将重点培育千亿元级煤化工产业及百亿元级电子信息等产业;在太和,今年将在园区开工建设6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并筹建昆山工业园,引进智能项目10个;在阜南,县开发区正申报国家级开发区,今年起将全力推进园区基础完善、设施配套、功能提升;在界首,今年将实施总投资28亿元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打造高新区建设升级版……

市发改委有关同志表示,下一步将努力推进我市特色园区建设,增强特色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形成具有阜阳特色的园区集群,努力打造2-3家年经营(销售)收入超500亿元规模园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