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妇联深入推进基层妇联改革汇聚巾帼正能量
4月中旬,在全国妇联来皖座谈会上,市妇联负责同志汇报交流了我市在推进基层妇联改革,提升妇干能力、健全工作机制、发挥执委作用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和工作成效,获得了全国妇联、省妇联相关负责同志的充分肯定。
这既是我市全面深化妇联改革工作的一次阶段性成果展示,更坚定了我们推进妇联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市妇联大力推进妇联组织和工作改革创新,全力打造“广覆盖”的组织体系、“高效能”的运行机制、“接地气”的工作载体、“能战斗”的干部队伍,汇聚起推动淮南改革发展稳定的强大巾帼正能量。
培训全覆盖 能力再提升
2017年9月19日,全市829个村(农村社区)全面完成了“会改联”,近千名妇联主席、执委上任履职。如何提升妇干能力,确保妇联改革提质增效?这成为摆在市妇联班子成员面前的难题。
经过深入调研,精心组织和周密安排,市妇联从2017年11月28日至2018年1月19日,分批完成了党的十九大宣讲暨千名基层妇干履职培训任务,实现对829个村(社区)妇联主席和90个乡镇(街道)妇联主席、副主席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和业务培训全覆盖。为了使培训内容切合工作实际,市妇联明确要求“机关干部上讲台”,班子成员和部室长授课内容要关注基层妇干所需所求,围绕自身的岗位职责定位,直接为基层妇干提供思路和方法。
“培训中主席带头宣讲十九大,机关部室负责人讲业务,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让我们对下一步妇联工作‘干什么’‘怎么干’有了明确的认识,工作干起来也更顺手了。”采访中,参加培训人员普遍反映,这样的培训使基层妇干和机关干部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了双提升。
与此同时,各级妇联也分级分层次开展执委培训,采取“请进来+走下去”“网上+网下”等培训形式,向各级妇联干部和执委传达上级精神、讲解业务知识、传授工作方法等。全市共开展履职能力培训92期,培训妇干、执委5000余人次。
妇女议事制 解难题办实事
潘集区武庙村有一位10岁男孩,父母2015年离婚,孩子随父亲、继母生活。一次孩子被继母打得鼻青脸肿,无法上学,班主任家访后及时向武庙村妇联报告。村妇联第一时间召开妇女议事会,研究处理办法,先是对孩子的继母进行批评教育,委派议事会代表带孩子到医院体检,并通知孩子亲生父母。在了解孩子生父对孩子漠不关心,但又不愿放弃抚养权后,妇女议事会研究决定给孩子申请法律援助,向法院申请变更抚养关系,经一番努力,孩子终于重回生母身边,重享母爱温暖。
“作为全市首个‘会改联’村,我们在市妇联的指导下,试点成立了以妇联主席为组长,妇联执委、女性模范人物、女党员等为成员的妇女议事会。”武庙村妇联主席王红英介绍说,妇女议事会成立后,主动参与农村“三大革命”、扶贫攻坚、妇儿维权、关爱“三留守”人员等多项活动,解决事关妇女儿童切身利益的问题60余件,赢得周边群众的高度赞誉。
武庙的成功经验获得省市妇联的充分认可,并在全市推广,目前已有56个村建立了妇女议事会。市妇联计划至今年11月底,实现全市829个村妇女议事制全覆盖。
妇女议事会制度不仅激发了妇女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的热情和参与度,也真正使妇联组织变成了群众认同、信赖、热爱的“温暖之家”。
联系群众制 夯实基层基础
每名妇干(执委)至少联系1个基层联系点(村或社区或妇女之家或村民小组),联系3到5名妇女代表,每月至少沟通一次,每年为妇女组织和妇女群众办3件以上实事……去年以来,市妇联全面推行联系群众制,充分发挥市县乡村四级妇干的联动作用,采取“1+N”模式建立基层联系点312个,联系妇女群众3.66万人。
上下联动,各级妇联与基层联系的网络织得更密实了,服务群众也更有效了。
与此同时,为激发广大妇联干部的内生动力,改变以往“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状,市妇联以乡镇和村两级执委为重点,在全市建立和推行妇联执委分级述职制,在年终对履职优秀的执委进行评选表彰,进一步激发了执委的融入感、参与感。
基层妇联组织构架得到完善,妇联工作力量得到充实,妇联阵地得以强化,服务渠道得以拓展,妇联作用得以凸显……随着妇联改革的深入推进,全市妇联组织真正形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身边一个家”的工作构架,引导广大妇女群众在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淮南建设中切实发挥“半边天”作用。
作者:何婷婷 汤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