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传育立行”提升城市文明高度

2020年10月28日 10阅读 来源:铜陵新闻网-铜都晨刊 2020/5/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我市正在实施的“传家训、育家风、立家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称“传育立行”)教育工程,通过系统整理发掘我市悠久丰厚的家风家训资源,选树一批最美家庭、最美职工等重大典型,打造示范基地和平台载体,开展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村居“四进”活动,统筹线上线下,讲好网言网语,编辑出版家风家训教育读本和系列丛书,创排大型黄梅戏《御史夫人》、《家风》和广播剧《军魂永存》,创作系列文学作品,举办“传育立行”经典诵读、诗书画摄影展等,点面结合、重点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文化自信,提升了铜陵城市文明高度。涌现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胡晨、“全国最美职工”苏保信等先进典型和一大批“中国好人”、“安徽好人”、“铜陵好人”;依托美丽的天井湖湖光山色,建成对广大市民开放的天井书院,作为我市重点打造的“传育立行”教育基地,先后接待了省内外和部分国家及地区的宾客,受到广泛好评,并被中央级新闻媒体和多家省市级媒体报道,成为铜陵一座“文化地标”和网红“打卡地”。我市实施“传育立行”教育工程的创新做法入列省委宣传部评选的全省宣传思想工作十大创新范例奖。

“传育立行”教育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市民整体素质的提升,让优良家风家训滋养广大干部群众的心灵,有效地涵养了全市的党风政风和民风,对促进我市山清水秀政治生态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全市广大青少年来说,则是通过家风家训传承这个小切口,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洗礼,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得到了巧妙的融合贯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少年和全体市民日用而不觉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念。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在2015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吟诵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他说,这首诗生动地表达了中国人民深厚的家庭情结。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历代志士仁人“家国情怀”的最高追求和理想境界,应当说这种情怀已深深地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我市实施“传育立行”教育工程,就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巩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成果,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举措。

文化自信是坚守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支撑。文化自信产生强大的政治定力,使人不为外物所惑,矢志不渝。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赋予我们智慧、德行、精神和信念,从而使我们具有高度自信和坚强定力。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导航,我们就可能在茫茫历史海洋中迷失方向;如果没有文化自信挺起理想信念的脊梁,我们就会失去战胜惊涛骇浪的勇气和力量。在疫情防控期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市千千万万个家庭和白衣战士、坚守岗位的普通人,顾全大局、众志成城,为抗击疫情作出了无私的奉献,铸就了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这场气壮山河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生动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品格。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实施“传育立行”教育工程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传家训、育家风、立家教是手段,是方法,是途径,其根本目的是落脚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来。我们要着力构建资源综合利用的整合化平台,打造品牌化项目化活动载体,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志愿服务队伍,优化一批特色基地和示范点,压紧压实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四进”主管部门、县区经开区的主体责任,发挥“传育立行”办公室的牵头协调抓总作用,充分激发调动广大市民和“传育立行”志愿者、讲解员、宣讲者、推广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综合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资源,创新开展实践和传承活动;充分发挥市直新闻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办好“天井书院”等一批教育基地和示范点,用好“天井书院”微信公众号,发掘传统家风家训家教的当代价值,全媒体宣传、全方位覆盖、全天候推进,使“传育立行”教育工程成为铜陵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一张闪亮名片,成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市民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的“民心工程”。(张文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