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我在中心干什么?我为中心做什么?”建言献策,对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全市上下背水一战、弯道超车的紧迫感、危机感,可谓是正当其时,非常必要。铜陵正处在“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爬坡过坎阶段,唯有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迎难而上,心无旁骛抓招引,聚精会神谋发展,才能缩小与省内先进城市和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差距,由追赶者变成跟跑者,直至成为领跑者。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铜陵曾经是思想解放的一片热土,曾开展“醒来,铜陵”“起来,铜陵”“崛起,铜陵”等多次解放思想大讨论,取得了良好成效,产生过广泛影响。但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更新观念绝非一劳永逸。客观来看,有少数干部身体进了“长三角”,思想还停留在“中西部”,生活进了”新时代”,观念仍处于“旧时光”。面对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少数干部群众在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就会演变为发展理念的落差、发展路径的落伍。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针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市情,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识,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真正落到实处。要始终坚持“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的鲜明导向,以等不得、慢不得、拖不得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激发全市上下抓经济建设抓招商项目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情。
破除一切阻碍经济发展的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树立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提升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以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来凝聚发展共识,激发内生动力,释放发展活力。
二要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抓牢铜陵的主导产业和产业项目,擦亮铜陵老工业基地和工业兴市工业强市品牌;要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机遇,主动融入、深度融入长三角,创新承接长三角制造业的梯次转移,用足用活国家老工业基地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加快推进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把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壮大起来,深入推进智慧铜陵、“城市超脑”、数字经济产业化。善于化“危”为“机”,落实“六稳”和“六保”,千方百计扩大有效需求,打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持续发力抓招商抓项目,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强化科技创新,加速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做优做强一批行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和“单打冠军”,加快培育铜陵发展新动能。
三要着力营造最佳营商环境。要学习借鉴长三角城市群和省内先进市的经验,以国内一流营商环境推进“双招双引”,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提升市县区政务服务中心窗口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办事效率,推行“首问负责制”、“承诺即开工”“一站式办结”、“数字证照”等模式,提高审批效率,建立由外来投资者、企业法人、办事员工和市民代表评判为主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对重大招商落地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要在资金、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方面予以强力支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激活铜陵城市创新基因,以改革优环境,以改革促发展。
四要形成全社会促进发展服务发展的强大合力。“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全市上下形成抓经济抓招商抓发展的大合唱。县区、开发园区要成为铜陵经济建设的主阵地和主平台,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和群团都要主动服务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做超越铜陵发展阶段的“面子工程”和“面子项目”,不争与经济发展关联度不高的“试点牌子”;县区基层和非经济部门的干部不当经济建设的旁观者和局外人,要当经济建设的服务员、信息员和“促进派”。同时切实解决部分干部中存在的能力不足“不能为”、动力不足“不想为”、担当不足“不敢为”的问题。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加大正向激励力度,把对基层一线干部的严管与厚爱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广大干部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气神。
五要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舆论导向。宣传舆论部门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肩负“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始终高扬发展主旋律,唱响铜陵发展最强音,深入宣传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报道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县区经开区经济建设、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攻坚年的有力举措和实际成效,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等重大宣传,强化融合传播和交流互动,更好地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统筹线上线下、大事小事,正面引导、主动发声,大力选树经济建设一线的先进典型,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创新表达方式,提升宣传工作的有效性和到达率,讲好铜陵高质量发展的故事。(张文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