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枞阳县输血、造血并举,竭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增加群众获得感,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对城市的认同感强化,市县融合提速。
标准市县衔接 福利不期而至
区划调整,地域整合容易,人员融合难。
我市在区划调整的同时,就加速市县人员融合交流、促进拥江发展作出部署。区划调整宣布2天后,我市即宣布,7座以下枞阳牌照小客车通过铜陵长江大桥不再收费(市财政全额补贴),大桥成为市内交通桥,虽然一年少收费以千万元计,但一下子拉近了枞阳县群众与市区的心理距离。吴师傅一直在枞阳县开出租,经常载着乘客往来市县之间,以前,大多情况下,到了大桥收费站一侧,乘客选择下车过了收费站乘公交去市区;有时乘客自付单程“过桥费”,但返程如果放空,他自己就得再付20元。他说:“区划调整后,我们真正有了一家人的感觉,市里让利,各方都有了获得感。”
因资源禀赋、发展程度不同,市县各类群体的福利待遇差距明显。为逐步补齐枞阳县的民生短板,我市果断决策再“输血”,自2016年1月1日起,分两批将枞阳县各类群体的23项福利待遇标准与市区相衔接,涉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丧葬补助金、城乡居民低保、五保户供养等多方面,按照新的标准全部得到提高,部分老年人生活津贴制度首次在枞阳实施。在钱桥、义津、老洲镇等地,记者采访中,许多老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想到到老了,还能拿到“工资”。
枞阳县山清水秀,但群众居住地的环境卫生却有很大改善提升的空间。我市决定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将市级财政补助向枞阳倾斜,做到按时足额拨付,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和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农村处处在美化,村庄一天一个样,条条道路变宽敞,家家户户变漂亮,这是我这辈子见到的最了不起的事!”义津镇高升村78岁的迟根达,主动参与植树美化家园,和记者聊起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变化,老人一脸兴奋。在市里的支持下,美丽乡村建设中,每个中心村在规划时都因地制宜,补齐环境卫生短板,充分展示各自的地域之美、发展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人文之美。
新的一年,枞阳县各乡镇申报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高涨。
撸起袖子抓重建 竭尽全力惠民生
2016年,枞阳县遭遇了“超五十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成为全省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省市支持下,枞阳县撸起袖子开展救灾重建,修复水毁工程,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整固道路、修缮房屋,为倒房户重建家园,当年11月底,全面完成了倒房户群众“回家”工作目标,受到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水患不除,“穷根”难拔!枞阳县确定了“体系化组织、系统性设计、项目化实施、清单式推进”整体工作思路,谋划灾后大治。据了解,该县将水利建设作为灾后建设的重中之重,重点编制9个事关枞阳未来发展和“水患”根治的关键性项目,重点补齐县城防洪安保、三大湖泊防洪综合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城乡排涝设施建设、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五大短板,切实提升防洪抗洪和减灾救灾能力。
这一年,枞阳县还以决战决胜的信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抓落实。各单位强化对口帮扶,各级领导干部包保到村到户,建档立卡,并严格按脱贫标准和程序上报省第三方监测评估脱贫户3392户11692人,目前评估工作已结束。
这一年,枞阳县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整合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全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有效地解决了群众最现实的生活难、上学难和看病难等民生热点问题,群众的社会满意度和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升。2016年该县实施38项民生工程,资金总投入17.36亿元。截至去年12月份,38项民生工程已基本完成。
通过民生工程的实施,去年全县农村6.4万多名中小学生享受到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农村道路畅通工程462.148公里全面实施;解决了11852名贫困人口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房1888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47户);提供法律援助141件;5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82万农村居民参加了新农合,参保率达98%;城镇居民参加居民医保7.48万人,参保率达98%;高标准建设10个省级中心村和10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等一批公共民生项目的实施,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区划调整元年,枞阳县立足自身奋斗,积极争取省市支持,一个个短板在逐步补齐、一项项欠账在“销号”。随着全县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全面开建、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经济的发展提速,“造血”功能的提升将为全县发展迈上新台阶提供强力支撑,“幸福指数”将加速提升。(陆克服 高春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