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安徽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巨大关怀亲临安徽视察,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提出“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一大目标和“五个扎实”的工作任务,为全省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铭记关怀,不负重托。四年来,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的改革决策部署,以人民为中心,从转型最紧迫的领域、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坚持一把手抓改革,坚持问题导向谋改革,坚持督察问效推改革,狠抓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制度成果和实践创新成果。在全省目标考核中,2016、2018年改革考核我市位居全省第一名,2017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
着眼全局抓谋划,推动改革落地见效
“要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理清铜陵深化改革‘要什么、改什么、怎么改’,真正找好改革支点,开创发展新局。”市委书记丁纯对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作出明确要求。
蹄疾步稳,方能谋深致远。我市坚持从全局出发,把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放在首位,认真落实省委改革安排,强化顶层设计,鼓励基层创新,注重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上发力,最大程度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推动改革各项决策部署真正落地见效。
市委常委会、市委深改委会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中央及省委深改委会议精神,全面吃透精神实质,推动改革落地生根。如“最多跑一次”改革,连续两年作为市委改革1号工程,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指导推动,从2017年全省排名后位跃居全省前列,受到国务院办公厅的高度肯定,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
对基层探索创新中的经验做法,我市进行深入挖掘、总结提炼,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如义安区永泉村与永泉农庄组建村企发展联合党委,形成了一系列特色做法,总结提炼出“党建+旅游+订单农业”模式,走出了“创新组织体系、释放组织活力、促进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党建引领发展的新路。目前,全市已组建村企发展联合党委13家,联建党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动能、激发了新活力。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从发展所需、群众所盼出发,谋划以改革突破原有格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如在工业项目审批环节,出台《铜陵市告知承诺审批管理办法》《铜陵市工业项目“承诺即开工(零审批)”实施方案》,实施告知承诺制审批事项65项,工程建设项目从用地许可到施工许可审批时限压缩至40个工作日,“承诺即开工”使工业项目申请承诺到开工建设由原来的90多天缩短到9天以内,铜陵经开区3个项目、狮子山高新区2个项目、义安经开区1个项目、枞阳经开区2个项目列为“承诺即开工”试点,义安经开区区域评价及“多评合一”改革进展全省最快。
截至目前,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省级有关方面授权我市开展的重要改革试点27项,总结销号7项,继续开展20项,形成经验并向全国推介6项、全省推介8项。安排年度改革任务共782项,其中2项由于顶层设计尚未出台改革方案或举措暂时无法实施外,750项已完成或基本完成,其余30项持续推进。遴选年度重点改革项目,分别由市委常委牵头实施,2019年选择了“最多跑一次”、开发园区管理体制、国资国企、媒体融合发展、深化社区治理、医药卫生体制、深化教育、构建“城市交通超脑”等10项重点改革项目。
聚焦重点抓突破,深化改革亮点纷呈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市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从基层和群众关心的问题上找突破口,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用权力“减法”换取群众满意“加法”、市场活力“乘法”。
2018年以来,开展新一轮社区治理改革,构建“党建引领、居政分离、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体系,群众对社区服务满意度达90%以上,社区治理改革荣获首届长三角城市治理最佳实践案例奖,也是安徽省唯一获奖案例。社区党建联盟受到中组部的肯定。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阳光分班改革,均衡教育改革的“阳光分班”举措被中央改革办作为改革典型案例向全国推介,省委书记李锦斌在省相关会议上充分肯定了此做法。该做法入选“2016安徽省辖市最具影响力十件大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均进行了专题报道。
实行“一窗受理、一事综办、集成服务”改革,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达100%,“一次不用跑”事项占比达93%,个人全程网办事项占比超过85%。政务服务“11240”“慧政务”模式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地市级经验,在中国政府网《政务公开工作交流》栏目整期专刊推广。在全省率先完成“多规合一”改革,多规合一联合审批系统荣获“2019中国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
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立足群众需求,将公共图书馆、书店、院校图书馆融为一体,在国内建成首家书店与图书馆的结合体,在全国反响较大。《人民日报》头版进行了专题报道,《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也刊文进行报道,文化部在全国推广我市做法。成功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获得示范区创建验收结果优秀等次的有3个城市,我市位列其中,排名第二。
深化警务机制改革,将91%的警力下沉到一线实战单位和执法勤务机构,提高群众见警率;探索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安全服务,推行网格化巡防,24小时屯警街面。我市警务机制改革工作获全国公安机关“警务机制探索”创新奖,并入选公安部改革办汇编的全国第一批精品案例。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围绕体系、保障、能力升级,突出医保支付和医防融合创新,打造联系更加紧密的城市医联体。我市作为安徽省唯一地市上榜“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的地方”,国家卫健委专门选择在我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综合医改试点典型经验,《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等集中报道我市紧密型医联体改革试点工作。
持续深化财政绩效改革,作为安徽省唯一省辖市受到国务院2018年度大督查通报表彰,《中国改革报》专门报道我市财政改革创新做法。
开展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2017年,我市成为第一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在民政部、财政部对2017年度全国26个试点地区的年度考核中,我市作为全国5个考核结果优秀的试点地区之一获通报表彰。我市居家养老项目入选财政部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典型案例。依托老年协会助推农村养老服务的做法,入列民政部养老服务典型案例,我市还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分别开出我省首张“五证合一”营业执照、“九证合一”营业执照、“证照分离”营业执照。2016、2017年连续两年被省政府通报表彰。“多证合一”“双随机一公开”“证照分离”等工作多次被原省工商局作为改革典型案例上报原国家工商总局。(汪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