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抓手,是减轻疫情影响的关键一招,是夺取“双胜利”的制胜法宝。面对不进则退的竞相发展态势,市委市政府始终把项目建设放在至关重要、迫切需要、始终必要的关键位置,深入推进双招双引暨重大项目攻坚年活动,释放出“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的鲜明导向。
项目建设是战场,是赛场,更是检验干部作风的考场。作风建设抓实了就是生产力,抓细了就是凝聚力,抓好了就是竞争力。当前,我市仍然存在着少数党员干部不愿服务、不敢负责、不想担当等“诟病”,有些事情明明可以办,就是办不成、办不好、办不快;有些问题久拖不决,一拖一两年甚至好几年,企业拖垮了,信心拖没了,再好的项目也拖黄了。面对项目难落地、政策难兑现、问题难解决这“三难”,《关于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职能作用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的若干意见》提出,纪检监察机关要督促各级党委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落实主体责任、强化作风建设,以过硬的作风抓项目、稳投资、增动能,努力把因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遭受的损失补回来。
抓作风、促项目,要广开言路解决难题。不少企业、群众遇到难题时,碍于情面不愿说,怕得罪人不敢说,甚至说了也白说,“感到很无助”。纪检监察机关将专注于这些“有苦说不出、有怨无处诉、敢怒不敢言”的难点、痛点、堵点,深化运用“四风”随手拍平台,设立重点企业廉情信息员,加强与新闻媒体、政务服务热线、党委政府督查部门信息共享,广泛收集问题,快速交办清单,定期查验校核,推动落实解决。对反映部门或干部不担当、不作为、假作为的,既“快速处置”,更“精准处置”,做到一有线索马上查、一经查实必问责、一旦问责必曝光,构建问题发现、反馈整改、执纪问责的闭环机制,为服务企业发展开通“直通车”、架起“连心桥”。
抓作风、促项目,要着力整治典型问题。项目是发展的生命线,怎么重视、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抓项目建设,更是来不得半点虚的。《意见》中所指出的项目签约不落地、开工不真实、竣工不及时、服务不到位等问题,群众反映强烈,企业深受其累,必须横下决心,坚决予以破除。纪检监察机关将紧紧牵住项目这个“牛鼻子”,从企业所需、所忧、所盼出发,围绕“项目落地、政策落实、涉企服务、企业感受”四条主线,聚焦“超时”“烂尾”“摆拍”项目类型,紧盯签约开工率、资金到位率、投资完成率关键节点,开展定向监督、蹲点监督、体验监督,抓住不落实之事,追究不落实之人,坚决纠正在项目签约、政策兑现、政务服务中的不正之风,着力推动减税降费、金融支持、劳动用工、交通物流、房屋租赁等各项惠民惠企政策落到实处,全力营造亲民爱民、亲商安商的良好发展环境。
抓作风、促项目,更要铁腕严惩“为官不为”。为官避事,不只是“平生耻”,也是对改革发展的阻梗。懒政怠政,不仅贻误发展机会,更消磨民心士气。不少群众、企业反映,有些单位、干部,不想事、不“惹”事、不干事,举着“依法依规”牌子打官腔,“首问负责”形同虚设;有的面对群众、企业合理合法的诉求,能办不办,该办不办,甚至上级作出明确批示要求办的都不办,可谓是“上面九级风浪、下面纹丝不动”;有的遇到群众、企业反映的问题,既不报告、也不推动,更不落实,让投资者“心里凉凉”。实践证明,作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以滴水穿石的韧劲常抓不懈,只要在矛盾问题上较真一次,作风建设就会加强一分;只要在矛盾问题上碰硬一回,作风建设就会向前一步。纪检监察机关将围绕做好 “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瞄准企业和群众的“最痛之点”“最盼之处”,督促有关部门制定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负面清单”,反向提醒、提能、提效;对“为官不为”、消极作为导致项目逾期超期、停滞不动甚至撤资撤厂的,一律实行流程倒推、症结倒查、责任倒追,让混日子的“挨板子”、不干事的“摊上事”,以严肃的追责问责倒逼干部担责尽责,督促推动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知责思为、担责敢为、尽责有为,在实干中赢得口碑,在赛场上尽显风采。(童霁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