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场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

2020年10月28日 10阅读 来源:铜陵新闻网—铜陵日报 2020/9/8

提升市民幸福感是我市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核心内涵。走在铜陵的城市乡村,天蓝水清,街巷整洁;志愿服务,扶老帮困;身边好人,弘扬新风……文明创建成果持续巩固。在创建过程中,我市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管理体制、工作机制、方法载体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文明是城市发展永恒的主题,创建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一直以来,我市持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创建工作各个环节,并强力推进公益广告、交通秩序、市容环境、市场环境、旅游市场和基础设施等六大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市领导和市直部门“三包两保”创建暗访督导,扎实开展双创“周考月评”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双创”周考核450期、月测评104月次,专项督查100余次,下发督办函500余期,整改完成率98%以上。

广场游园、公交车辆、窗口街道,一幅幅公益广告不仅是扮靓铜都大地的风景,更是传播文明、引领风尚的有效载体,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生活,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表彰不断感召人、教育人、引导人,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一个又一个好人涌现。截至目前,我市共获评中国好人83人、安徽好人97人、铜陵好人501人。

好人的力量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行好事、做好人”。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战线闻令而动,47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迅速进入战时状态,组织动员6万多名志愿者科学有序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累计服务时长近200万小时,300余名各级好人、11支好人志愿服务队累计捐助13.8万元钱物,并参与各项志愿服务活动。

6月5日,“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20年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名单揭晓,我市长江清洁保护志愿服务队肖吕应获此殊荣。近年来,我市把志愿服务工作作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活动内容,重点开展理论宣讲、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等18项志愿服务活动,培育打造了“点亮小桔灯”“阳光天空”“爱的N次方”等一批特色品牌,累计获评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4个、省“月评十佳”志愿服务优秀典型65个,总数位居全省前列。

为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市民行为,巩固和深化创建成果,提高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法治化水平,我市于9月1日正式施行《铜陵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为城市文明镌刻下新的标尺。该条例主要围绕群众日常生活,从公共场所秩序、公共环境、文明出行、社区秩序、文明养犬、文明经营、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等多个方面,规范公民基本文明行为,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

当前,我市正以贯彻《铜陵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为契机,深入开展交通秩序整治、制止餐饮浪费、不文明养犬整治、老旧小区整治、公益广告宣传等专项提升行动,让城市文明在法治的呵护下持续提升、让文明“软实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赢得未成年人,才能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各级各部门合力共为,突出“我们的节日”主题,探索创新“线上+线下”工作模式,广泛开展春节“文明先行 年味更浓”、清明节“网上祭英烈”、端午节“忆屈原 诵经典”等活动。围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开展第八届优秀童谣征集评选、“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等活动,市三中张子昂当选安徽省第二批“新时代好少年”。“千人千愿”微爱圆梦行动入选全国青年社会组织“伙伴计划”优秀项目。我市少先队员“向英雄致敬”纪念活动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4小时》栏目专题报道。

我市还把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借助农村文化墙、道德讲堂、喜庆堂等农村宣传教育主渠道主阵地,持续开展新风新俗宣传教育等活动;同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普遍建立完善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协会、红白理事会、孝善理事会等群众组织,制定了红白事标准,强化制度约束,遏制不良风气。文明之风吹拂下的城乡大地,社会风气越来越好。(李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