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生态优先“指挥棒”奏响绿色发展“进行曲”
———枞阳县着力构建五型生态体系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
日前,在枞阳县横埠镇枞阳万华农作物秸秆生态产业园,大型工程机械正在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该项目通过招商引资落户枞阳县,项目总投资30亿元,占地面积800亩,分三期建设。目前,一期正在加紧建设中,投资8亿元,占地390亩,计划2018年投产使用。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可年利用农作物秸秆30万吨,生产产品为秸秆板材。该项目能够充分利用枞阳县农作物秸秆,是该县实施绿色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
枞阳襟江怀湖,山水相依,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生态品牌,区划调整以来,枞阳县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铜陵样板”奋斗目标,坚持高点定位,强化顶层设计,提出了“四个枞阳”建设发展思路,并把推进“绿色枞阳”建设放在首要位置。2016年,枞阳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奋力在绿色发展上厚植新优势”的五年奋斗目标。全县上下借力融入新铜陵机遇,组织开展“生态建设提升年”活动,着力推进治污攻坚、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等重点工作,加快构建用地集约、山川秀美、安全稳定、宜居宜业和全民参与的五型生态体系,全面提升枞阳生态综合竞争力。
聚力产业转型,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枞阳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2016年,该县制定出台调转促“1+12+1”政策体系,以玄武岩纤维、金属铝基为代表的新材料和以风能、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提速壮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污染双控责任制,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加强污染治理,加快建设建成集镇区污水处理站和美丽乡村中心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组织实施浮山风景区禁养工作,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实施系统治理,狠抓大气污染防治,扎实开展“压煤、降尘、控车、迁企、减排、增绿”六大行动,并从2016年开始将环境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纳入民生工程考核;推进水污染防治,出台白荡湖、菜子湖、枫沙湖、陈瑶湖四大水系“河长制”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构建了四级管理网络体系;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切实打好污染防治“战役”。
厚植生态优势,着力保护绿水青山。枞阳县全面开展生态创建,成功获批省级森林城市、园林县城、第四届省级文明县城等称号。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市级生态乡镇21个、省级生态村15个、市级生态村164个、绿色社区7个、绿色学校12个;开展绿色矿山创建,恢复治理废弃矿山、采石场约18亩,2016年完成雨坛乡金阳矿业、枞阳海螺公司石灰岩矿和周家山粉砂岩矿等矿山治理复绿面积约60亩,第一时间完成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钱铺乡蛇形地石料厂设备拆除、土地平整和植绿覆绿工作;按照串点连线成片的思路,统筹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全县已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91个,农村面貌大为改观;扎实抓好城镇整洁行动、绿化提升行动等,出台实施县城建成区山体、湖泊保护规定,县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22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周潭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项目全面完工,上码头地区等棚户区改造顺利推进,城镇生态特色进一步凸显;切实强化生态保障,全面实施八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人工造林72887亩、新建森林长廊65公里,创建森林城镇4个、森林村庄25个。
着力重拳打击,加强环境执法监管。2016年以来,枞阳县加大执法力度,全面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建立“双随机”抽查制度,深入开展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排查、中高考噪声管理巡查、秸秆禁烧巡查、汛期尾矿库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等专项行动;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建立县、乡(镇)、村(居)三级监管网格,形成了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时发布污染源监测数据等信息,全天候接受社会监督;加强环保能力建设,进一步充实加强环保执法队伍,着力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建成县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完成环境监测站实验室改造扩建工程,为建设山清水秀的“绿色枞阳”奠定了坚实基础。(方文婷 高春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