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湖南: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江碧水

2020年10月27日 10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06日

天空中飞过的候鸟、不时跃出湖面的江豚、洲滩芦苇丛中飞奔的麋鹿,9月的洞庭湖,洪水退去,重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湖南是长江中游的重要省份,拥有163公里的长江岸线,还有被称为“长江之肾”的洞庭湖。全省境内江河密布,湘、资、沅、澧四水经洞庭湖而汇入长江。

20184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岳阳段考察时强调,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今年9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再次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新作为。

湖南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一湖四水”为主战场,扎实推进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治理及小微水体整治,全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9年,湖南省在60个“水十条”国家考核评价断面中,水质优良率为91.7%。今年1月至7月,全省国家考核评价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3.3%,比上年同期增加1.7个百分点。

铁腕治污,去除湘江沉疴

“清水塘老工业区企业全部关闭。”写入《2019年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一句话,只有13个字,但分量十足。老工业区、重污染区——这是株洲清水塘曾经的“身份”。2013年,清水塘老工业区被列为湘江保护和治理五大重点区域之一。经过多年努力,20181230日,清水塘老工业区261家企业全面关停退出,成为湖南省“一号重点工程”的标志性成果。

作为长江主要支流之一,奔腾不息的湘江,孕育了一代代三湘儿女,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湖湘文化。然而,蜿蜒千里的母亲河在为湖南人民输送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承担着不能承受之重:全省60%左右的人口、75%以上的生产总值、60%以上的污染,负重于湘江一身。

湖南是全国“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之乡”。由于涉重金属产业发达、历史遗留污染多等原因,湘江流域局部地区重金属污染严重,累积性污染问题聚集。新账不能再欠,老账努力去还。面对发展与保护的选择,湖南用行动给出答案——率先出台江河流域保护的综合性地方法规——《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湖南由此迈入依法治江、从严治江的时代。分阶段制定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湘江保护和治理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

20139月,湘江保护和治理委员会会议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将湘江保护和治理列为省“一号重点工程”,以“堵源头”“治调并举”“巩固和提高”为3个阶段性目标,连续实施3个“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治理湘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江碧水。“要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抓下去,一届政府一届政府干下去,不达目标,决不罢休。”湖南吹响了这场力度空前的环境治理攻坚战的冲锋号。全省上下以“敢啃硬骨头”的胆识和担当、背水一战的决心和气魄,向问题和矛盾聚力,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将湘江保护与治理推向纵深。“一部法”统领、“一盘棋”谋划、“一江水”同治,湘江翻开了新的一页。

刮骨疗毒,呵护“长江之肾”

作为“长江之肾”,洞庭湖关系湖区千万人民的生产生活,牵连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平衡。然而,在单一追求量的增长的粗放发展方式下,工业污染物、农业污染物、生活污染物持续不断注入洞庭湖。与此同时,“挖砂吸金”“圈湖为王”“抽水种树”等资源掠夺手段层出不穷,洞庭湖的生态环境曾遭到严重破坏。

高峰时,洞庭湖里最多的就是挖砂船、运砂船,岸上最多的是洗砂场、堆砂场,运载货物最多的就是砂石料,洞庭沙洲被蚕食殆尽,水体遭受污染,江豚无处栖息。20178月,湖南省水利厅下发《全面禁止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进行河道采砂活动》的通知,狠刹洞庭湖上滥采乱挖湖砂风。此后,根据《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全面禁止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等水域采砂,实施24小时严格监管,巩固禁采成果。

为造纸而大规模栽种的欧美黑杨,对洞庭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系统安全造成了严重破坏。2017126日,湖南提前完成中央环保督察要求彻底清理洞庭湖核心区欧美黑杨的任务,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8万多亩欧美黑杨全部清理完毕。

洞庭湖中非法矮围一度十分猖獗。20186月,数百台挖土机连续作战,洞庭湖内最大的私人矮围在短短十余天内被一举摧毁。湖南一鼓作气,至当年年底,将洞庭湖中472处非法矮围网围拆除完毕,这意味着124.46万亩被矮围网围圈住的湖面重归自由。

在改善生态的同时,湖南下大力气减少对洞庭湖的污染。造纸,一直是洞庭湖区的支柱产业,也是污染大户。湖南痛下决心,2018年洞庭湖区全部制浆产能和落后造纸产能退出,2019年造纸产能全面退出。山绿了,水清了,候鸟回来了。目前,洞庭湖Ⅴ类水质断面由2015年的8个降至0个;候鸟由10年前的200多种增加到300多种。刮骨疗毒之后,“长江之肾”重获新生。

因地制宜,整治小微水体

在湘江大堤西岸,长沙市望城区高塘岭街道湘江村中,静静流淌的彭家湖穿村而过。村里别具风格的乡村别墅,和湖边富有层次感的人工湿地,掩映在漂浮着绿岛的湖中,构成一幅美丽宜居的乡村图景。

凉爽的秋夜里,80岁的湘江村村民钟玉德正在湖边散步,这在两年前他想都不敢想,“以前湖水是臭的,环境不好,都没有游客来玩。”一直以来,村民生活污水直排沟渠,大量的农药化肥洒在农田,污水流向彭家湖,最终汇入湘江,黑臭水体成为湘江村的一块难以掩盖的“伤疤”。2018年,湘江村将彭家湖纳入五结合工程项目,并找来专业设计机构进行科学设计和规划,通过源头治污、定期治淤、铁腕治违、生态治岸、精准治脏的行动,让彭家湖重新流起来、净起来、美起来。

湖南水资源丰富,除了大江大河,还有众多流动性较差的沟渠塘坝。这些小微水体也被称为江河湖库的“毛细血管”,规模虽小,但数量庞大,水资源的污染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

2017年,湖南省会长沙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河长制”,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体系,管水治水到村进组入户,巧用各种创新方法,打通小微水体整治的“最后一公里”。其中,生态修复的方法颇具代表性。记者在长沙市望城区靖港镇复胜村看到,当地对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后,通过小型湿地过滤、生态草沟修复、雨水径流区域改造等,建立各种水体的缓冲带,达到污染拦截、滞留、净化等作用。同时,当地还结合大众垸水系连通工程,加速水体流动,并将湖泊河道打造成大型湿地,开展水体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恢复,使水质达标排放至湘江。

大力治理河湖环境,给居民带来美丽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在望城区盘龙岭村,当地采用了“荷虾种养结合”的绿色生态模式。水中有龙虾,小龙虾摄食有害昆虫,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通过自然的方法控制杂草和病虫害,治理污染。水面有荷花,池塘里种植荷花等水生景观植物,将池塘打造成一处水岸新景。

龙虾养殖的经济效益同样可观。盘龙岭村成立了村土地专业合作社,由传统的分散养殖变为现代化规模种养,并与长沙当地著名餐饮集团对接,达成龙虾供销协议。在此模式下,当地集体经济收入已由2016年的4万余元增长到2019年的27万余元,2019年全村各贫困户分红均在5000元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湘大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光明日报 2020100601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