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危中寻机看“黄冈密卷”

2020年11月04日 10阅读 来源:黄冈日报 2009/4/16

——湖北大别山区县域经济逆势而起的启示

编者按:近年来,我市突出“一主三化”,坚持“四抓”战略,奋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在面对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我市工业经济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被誉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 黄冈现象”,引起中央和省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并予以突出报道。4月13 日,新华社刊发了“ 危中寻机看‘黄冈密卷’”通讯,从三个侧面对黄冈县域经济发展予以剖析。《黄冈日报》今日全文转发,以飨读者。

作为著名的大别山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湖北省黄冈市近年来异军突起,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黄冈县域经济依然活力十足,创业创新的热潮涌动,表现出强劲的后发优势,为中西部地区危中寻机呈上了一份精彩的“ 黄冈密卷”。据统计,去年黄冈市GDP 增幅达15%,首次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今年前两个月,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指标的增幅,都居于全省首位。

“无中生有”大办工业项目

黄冈市委书记刘善桥用三个字来形容黄冈的“ 底色”:一是“农”字,传统的农业大市,没有大工业、大项目,没有支柱支撑;二是“红”字,在缔造共和国的峥嵘岁月中,200 多位将军彪炳史册;三是“贫”字,十个县市区有五个国家级贫困县、一个省级贫困县。

黄冈市还是一个教育名城,近年来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等竞赛中屡有斩获,“ 黄冈密卷”在教育界久负盛名,而“ 三字底色”就如同给大别山区发展出了一道“ 奥赛难题”。但是,3 月下旬,记者实地踏访黄冈大地,真切感受到“红”土地上一个“热”字,到处是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场面,一个个工业新区拔地而起,正挥笔如神破解这道“奥赛难题”。

位于团风县钢结构产业园区的中南钢构公司正在加紧建设。这个总投资过亿元的建设项目今年元月开工,4 月中旬即将试投产。目前公司已经承接2009 年项目合同额超过2 亿元。在团风钢结构园区里,已落户项目26 个,总投资达39 亿元,全部投产可创年产值百亿元,安置就业1 万人,钢构产业成了这个贫困县的新支柱。

团风县委书记孙璜清告诉记者,几年前《湖北日报》有一篇报道,称武钢生产的钢材要运往浙江萧山加工成钢结构,再运回武汉作建筑材料,白白增大了成本。看到报道他就想,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借助毗邻的优势,“ 无中生有”发展钢构产业呢? 从2006 年1 月引进首家钢构企业“潮流钢构”,到如今,团风县已和萧山一起,并为全国两大钢结构生产集中区,被称为“中部钢结构产业基地”。

在黄冈各县市,一个个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脱颖而出。全市具备一定基础的产业集群已达29 个,网络企业1750 家。团风钢构、蕲春药材、麻城汽配、武穴医化、黄州饮品被列入了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行列,造船、窑炉、茧丝绸等新兴产业也方兴未艾。造船业生产能力达227 万载重吨,成为全省仅次于武汉的造船基地。拥有60 多家企业、5 万多工人的窑炉产业,撑起了全国窑炉市场“ 半壁江山”。扎堆式发展的产业集群,改变了多年来“有农无工”的局面,日渐成为革命老区的新支柱。

“开门迎商”力促全民创业

办工业、上项目要资金,老区最缺的就是资金。黄冈市委书记刘善桥说,黄冈工业存量低,要突破性发展,一靠引外资,二靠启民资,即外抓招商引资,内抓全民创业。“过去黄冈有二百个将军,两千个教授,现在我们要打造两万个甚至二十万个企业家和老板。”

著名的“ 教授县”蕲春县也是李时珍的故乡,“ 李时珍”这一历史文化品牌成了这里的精彩一笔。8 年前引进台商投资万美元兴建的李时珍医药集团,如今已跻身湖北医药行业前十强,年销售收入突破6 亿元,并且带动全县160 多家医药企业和药材种植基地的聚集发展。

在此基础上,蕲春县以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和特色资源为依托,用优惠政策和良好环境吸引客商。一批批在外成功人士纷纷回乡兴业,投资专家汪潮涌40 亿元回乡创建李时珍国际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园,深圳企业家黄凤金20亿元回乡建设李时珍国际医药港项目。蕲春县委书记熊长江说:“ 我们就是要把蕲春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文化软实力变成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真金白银’。”

如今,黄冈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发生了大变化,“没有枪、没有炮,外商给我们造”、“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客商迎进来”成了新的民谚。引进一个人,搞活一座城;落户一个企业,壮大一个产业。引进伊利乳业等饮品生产企业,不仅形成年产值过40 亿元的饮品产业集群,还带动了万头奶牛的养殖业。

黄冈市、县两级还大力营造创业氛围,对创业明星、纳税大户、致富标兵、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实行重奖,出台政策激励百姓创业家、能人办企业。近三年,有4000 多名黄冈籍人士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兴办千万元的企业近百家。

面对当前形势,刘善桥书记说:全球金融危机之危,便是“ 弯道超越”之机;经济下行之危,便是万商西进、产业转移、抢商落户之机;农民工返乡之危,便是全民创业之机。去年黄冈市新引进建设项目1421 个,总投资967 亿元,今年一季度已经新开工项目176 个,同比增加102 个。仅蕲春县,就有10 个10 亿元项目正在实施。

因好得快方能“ 弯道超越”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作为工业化后发地区,黄冈市并不是“ 捡到篮里都是菜”。他们选择的是一条绿色崛起之路,不走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换取经济高增长的“ 老路”,不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先污染后治理的“ 弯路”,更不走出了政绩老百姓却得不到实惠的“ 狭路”。市委书记刘善桥说,“ 你看在高速公路上,能够实现超车的都是好车,只有‘ 好’才能‘ 快’嘛!”

为了“以”好促“快”,黄冈市明确规定“ 四个不引”:高耗能的项目不引;污染环境的项目不引;破坏生态的项目不引;危及人身安全的项目不引。在设计目标考核体系时,他们确立了三大指标体系,除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还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对一些山区乡镇,则只考核生态指标,不考核工业经济指标。

团风县是1996 年设立的新县,亟须上项目,但是他们不是饥不择食,而是自设门槛,仅县开发区近3 年来就拒绝了20 多个有损环境的项目进入,涉及投资11 亿元。作为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员之一,黄冈市的循环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一大亮点。湖北祥云集团是武穴市一家改制化工企业,废水污染是其生产中的一大难题,为此祥云集团动足了脑筋,投资4000 多万元建起了闭路水循环装置,使过去直接排放的废水再次利用起来,不仅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公司每天的用水量也从四万吨减少到不足一万吨。

不仅如此,祥云集团的废渣还成为华新水泥武穴公司的原料,被用来生产水泥,华新水泥再利用生产水泥的余热发电,为公司自供1/3 的用电量。据武穴市委书记张社教介绍,武穴市工业园区内的骨干企业,已经建起了多个能源、资源再利用项目,初步形成了企业内小循环、企业间大循环的循环经济格局。

尽管工厂越来越多,但大别山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本色不变。据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黄冈去年的空气优良天数较前年增加了20%。 (皮曙初)        (新华社武汉4 月13 日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