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8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武冈城铁在这一天正式运行,黄冈交通区位格局在这一天被再次改变。
回望2002年鄂黄长江大桥通车以来,老区黄冈不再被长江天险阻隔。时光荏苒,黄冈境内贯通六条铁路,飞架七座长江大桥,纵横七条高速公路。回望2011年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通车以来,藏在深闺的大别美景不再被高山阻挡,“多情大别山,风流看黄冈”给了外界多少惊喜!今天,750万黄冈老区人民翘首期盼的武冈城际铁路开通,这是我们开启新梦想的又一个起点!
拥抱同城新时代。武汉,九省通衢,中部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创新中心,千万人口大城市。武冈城铁,把黄冈与武汉的时空距离缩短至28分钟,实现了黄冈与长三角高速轨道交通的无缝对接,与新丝绸之路的亲密牵手,为我们打开了融入外部市场、承接高端要素、吸引战略投资的开放开发之门,必将有力促进开创战略的深入实施、推进“双强双兴”再升级,加快“四个大别山”建设进程。与大武汉一起,同构水、陆、空一体交通大枢纽,同建中部产业、物流新兴大市场,同筑长江中游城市群,同频共振,正当其时。
推进产业大发展。黄冈,湖北东大门,武汉城市圈重要成员,面积占城市圈三分之一,人口占城市圈四分之一,经济总量居城市圈第二位,正迎来振兴发展“黄金期”。武冈城铁通车,对黄冈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唯有主动应对、积极转型、强筋壮骨、错位发展,才能化挑战为新优势。扩大对外开放。我们将主动吸收扑面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自觉对接新主体、新市场,加快跨江合作、跨区合作,创新大别山试验区体制机制,创优投资兴业环境,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推动黄冈又好又快发展。加速转型升级。坚持“四化同步”发展方向,做大新型工业,做强特色农业,做优做特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深化市校合作。继续加强与在汉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深入实施人才新政“黄金十条”,加快建好“一园八基地”,把黄冈建成武汉科技创新的实习实训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科研平台延伸基地、高新产业合作基地和人力资源的教育基地。壮大产业集群。按照“建设大园区、培植大产业、开展大招商”的思路,着力培育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旅游等新兴支柱产业,加快建设北部红色旅游带、南部沿江产业带,在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中奋发有为。
构建大城“后花园”。黄冈,英雄的土地,绿色的王国,是中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国家粮棉油生产基地。武冈城铁通车,为黄冈“兴文”带来重大契机。这里森林覆盖率达43%,山区县高达70%,是“中部之肺”。全市有4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森林公园,4A景区10家,绿色生态美不胜收。这里文化底蕴深厚,留下6000余个遗址,1600多位名人的足迹,多种文化交织碰撞。这里孕育了40个国家地标产品,数量居全国地市之首。依托资源优势,我们把文化产业作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突破性发展文化旅游业,大力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名人之都、中国最具人文价值城市和教育强市,探索实施大别山生态补偿机制,走一条绿色崛起之路,让更多的人来黄冈品特色美食、赏山水美景、享新鲜空气,构建中部大城市的“慢生活后花园”。
打造新型中心城。黄冈,版图面积1.74万平方公里,辖10个县市区和一个国营农场,已实现县县通高速。武冈城铁通车,为黄冈“兴城”插上腾飞翅膀。按照高规格推动、高起点规划、大规模投入、大产业支撑的思路,加快建设新城、改造老城、提升全城,突破性推进市区城市建设和管理。以“双十支撑、两区互动”为抓手,大力推进县市城区提质扩容。以“宜居宜业、城乡一体”为目标,加快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以“跨区合作、共建共享”为平台,创新推进临江四城等重点镇建设。以“全域规划、网格管理”为方向,全面提升城镇规划建设质量和水平,把黄冈建设成为现代化大城市和湖北省区域性中心城市。
对接大武汉,建设新黄冈,我们满怀信心,豪迈出发。(刘雪荣 陈安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